越西呷古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2-12-16 15:32:43来源:川报凉山全媒体编辑:王云

四川在线消息(文/图 杨娴 陈坤 阿说友姑子)冬日暖阳里,来到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刚进村口,以彝绣图案、彝族传统色彩元素设计的村标志“呷古村•凉山彝绣第一村”便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醒目。

行走在绘有红黄蓝三色标线的村道上,蜿蜒的村道像一条美丽的彩虹,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山村,更是架起了乡村振兴的桥梁。

项目助力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点

2021年12月,在越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总投资5162.29万元的越西县乡村振兴普雄镇呷古彝绣新村项目落地。该项目通过对呷古彝绣新村内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旅游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整体提升及改造。

项目旨在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文旅与本地彝绣融合的产业功能,采用“大园区+小业主”与“公司+集体+个体”两大联合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管理、分散化经营,以可持续运营发展为落脚点,持续赋能村民,提升乡村内生动力,创造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呷古模式”联农带农共同致富。

如今,项目全面竣工。行走其间,朱红色的瓦,土黄色的墙,独具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村内一条条用石板铺设的小路,在绿竹、老树的衬托下,延伸至家家户户。曾经那个不起眼的彝族村落正在项目的支撑下华丽蜕变。

传承非遗让民俗文化促进灵活就业

在越西县呷古村彝绣非遗工坊内,彝族妇女正围坐在一起绣着彝绣,针线行走间,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栩栩如生的绣在布上,缝制在彝家人的头帕、衣袖、裙脚、查尔瓦、挂带、腰带等服饰上。

“阿姨,我能试穿一下这套彝族衣服吗?我不会穿,能不能帮我一下……”前来游玩的游客蒋言说道。

“只要你喜欢,穿哪套都可以。”正在绣花的妇女笑着回答。

话音刚落,几位阿姨热情地开始为游客挑选、试穿衣服,你一言我一语介绍着彝族服饰穿搭技巧,衣服上图案的象征意义,不一会就将游客打扮成一位彝族“尼扎莫”。

绣娘们说,彝绣非遗工坊里摆放着许多精美的彝族服饰,前来游玩的旅客都可以体验试穿,同时通过她们的讲解介绍,游客可以进一步增进对彝绣这一非遗文化的了解。

呷古,因彝绣而闻名,因“绣娘”而出彩。据了解,近年来,呷古村结合实际,把发展彝绣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找来彝绣非遗传承人当指导老师,改善了彝绣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统一了绣法,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绣娘队伍,同时,与“唯品会”“北京服装学院”等联袂牵手,以发展高端彝族精品手工刺绣为定位,大力发展以彝绣为主导的民俗产业,让村里的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2019年,越西县呷古彝绣获“巧手编织五彩凉山”手工编织大赛三等奖、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脱贫攻坚特别奖。

2022年9月19日,呷古绣娘参与制作的时装在北京时装周上亮相,进一步推动了彝绣产品的市场转化,彝绣的美被更多的人熟知。

通过彩遗坊彝绣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让更多人将彝绣与呷古联系在一起,让更多群众对持续增收致富有了信心和底气。

打造特色民宿 让乡村旅游更具潜力

在越西县呷古村,特色彝族民宿让人眼前一亮。

呷古村民宿有别于传统酒店、宾馆,也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它在设计、装修上注重民族风情;在服务、体验上强调人情味。除了硬件设施、基本服务,呷古村民宿本身所体现的文化特质、所蕴含的风土气息,是游客较为看重的。一栋栋矗立在乡间的特色建筑,不只是调适身体、放飞心灵的休闲驿站,更是观察自然变化、感受彝族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

刚进入民宿,只见呷古村支部书记正带领村民一起为前来游玩的游客准备下午饭,大家忙前忙后,生火、烧水将提前洗切好的肉和菜倒入锅中烹饪……

在另一边,游客徜徉在如画的村落间,不时拿起手机、相机拍照留念,身着盛装的彝族妇女热情地同游客打着招呼,介绍家乡的美。

在欢声笑语里,时间过得很快,到了晚饭时间,村民们将坨坨肉、荞馍馍、煮土豆等精心准备的彝族风味大餐端上桌,游客围坐在一起,尽情享用美食,彝族姑娘、小伙不时为游客献上特色的民族歌曲,游客品着美食,听着歌曲,不时合着节拍跟着哼上两句,民宿内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酒足饭饱,火红的篝火点起来,大家身着彝族服装跳起欢快的达体舞,火光映照下,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上笑容满面。

“只有把乡土风貌、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乡村民宿更有人情味,让游客旅行更有记忆点。”对于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呷古村支部书记自信满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