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聚焦丨圆梦小康 凉山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2022-05-27 10:19:4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5月27日,《四川日报》整版刊发《圆梦小康 凉山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聚焦过去五年,凉山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尽锐出战、决战决胜,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中国减贫成就的凉山篇章。

5月27日《四川日报》截图


脱贫后的凉山新村。

5月,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鳞次栉比的房屋在绿意盎然的山峦中格外显眼。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乐,学有所教,就业有保障,曾经“贫中之贫”的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旧貌换新颜,美好幸福的生活得益于一场脱贫攻坚战。

过去五年,凉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尽锐出战、决战决胜,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凉山兑现了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书写了中国减贫成就的凉山篇章,辉煌成就必将载入史册。

□禅心 何流 骆德芬(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

村民搬进了城里的楼房,如今的悬崖村钢梯成为旅游打卡地。

安居乐业齐奔小康生活

在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高兴地说起这几年的变化:从破旧的土坯房到崭新的安全住房,从入不敷出到脱贫致富……

吉地尔子家生活的变化,是凉山广大彝族群众生活变迁的缩影。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凉山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凉山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力攻坚,实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吃穿不愁,凉山彝区群众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凉山把产业富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累计新增“1+X”生态林业产业基地1683万亩、马铃薯35万亩、优质高原水果68万亩、冬春早市夏秋高山错季蔬菜42.1万亩……2021年,凉山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

住有安居,凉山安全住房得到根本解决。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全住房7.44万套,同步完善配套设施,35.32万群众搬入新居;建成彝家新寨安全住房1067个村6.66万户、藏家新居7204户。

交通内联外畅,凉山基础设施建设发生巨大变化。新改建农村公路2.02万公里,新增240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增192个乡镇、273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全部通硬化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有效解决和巩固提升4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州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道路沿线4G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

阻断代际贫困,凉山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建成乡镇标准中心校667个,“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逐步实现。2.2万名贫困家庭失辍学子女全部被劝返复学,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失学。“学前学普”行动惠及42万名儿童,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凉山历史性地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空白点”,为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全力提升,实现常住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达标。

从陈规陋习到现代文明,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凉山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明显改变,大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深入治理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问题,文明新风日益浓厚。

在“一步跨千年”的基础上,“脱贫奔小康”实现了社会文明的时代跨越。

脱贫摘帽后,产业兴、村民富。
 

同舟共济共谱时代华章

“针”功夫绣出“脱贫花”。昭觉县“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迁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从藤梯到钢梯,现在是楼梯。”村民某色伍哈说。

一个个亮眼的坐标,凝结的是无数人的奋斗。上下同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凉山脱贫攻坚之路。

2016年以来,四川专门为凉山出台12个方面34条政策措施和推动政策落实的16条工作措施;9个中央国家机关、107个省级定点扶贫单位(部门)、142个州级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凉山选派2497名第一书记、1万多名帮扶干部扎根一线,全力付出。2018年,凉山州调集8.6万余名精兵强将,下沉7个县、126个乡、304个村,挂牌督战,既督又战,接力打好“五场战役”。2020年,出台《凉山州挂牌督战工作方案》,对全州7个贫困县和304个重点村进行督战。

打好脱贫攻坚战,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凉山州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85.49亿元,累计投入各扶贫专项资金778亿元,筹集易地扶贫搬迁债券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长期低息贷款等208.7亿元,争取到用于贫困村提升工程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债务资金44.59亿元,11个贫困县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275亿元以上。

扶贫协作,凉山汇聚“他”力量。2016年以来,凉山州组织社会帮扶力量开展社会扶贫活动,州级及以上帮扶单位和爱心企业、人士纷纷捐助,累计协调到位各类帮扶资金85.06亿元,以物折资11.04亿元,帮助引进资金54.54亿元。“中国光彩事业凉山行”等重要活动在凉山大地精彩上演,谱写团结互助、共克深贫的时代华章。

凉山州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凉山脱贫的有效路径,让创新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通过“以购代捐”方式,中央、省级帮扶部门,省内“1+1”对口帮扶地区和企业累计采购金额达7.5亿元。“我喂养的鸡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在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村民俄底曲西竖起了大拇指。

凉山全面推行党员领导干部抓脱贫攻坚重大任务落实综合评价办法,创新构建脱贫攻坚全员攻坚体系,助推干部履实责、干实事。经过近年来脱贫攻坚战的历练锤炼,锻造出一支听指挥、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的铁军。

脱贫摘帽不歇脚,乡村振兴再出发。未来几年,凉山将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乡村振兴征程上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一村一幼”让孩子们学会说普通话。

数据点击

过去五年,凉山105.2万贫困人口、2072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468个,35.3万人住进安全新居。

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4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85.1万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全部解决。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生历史巨变,“学前学普”行动惠及42万名儿童,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昭觉三河村:勃勃生机共赴未来

从西昌出发,沿着245国道来到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青山蜿蜒,树木成荫,处处蕴含着勃勃生机。三河村曾经是凉山腹地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三河村“挪穷窝、兴产业、树新风”,啃下了深度贫困“硬骨头”,一起迈进了新生活。

三河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幢幢彝族特色新房矗立,房前屋后的墙上,“彝家儿女迁新居”“脱贫攻坚瓦吉瓦(彝语:好得很)”等标语十分醒目。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家宽敞明亮,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样样不少。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三河村旧貌换新颜,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2020年,三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816人全部脱贫。

脱贫致富如何闯出好路子?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三河村引进西门塔尔牛、中华蜂等优质品种,大量种植产值较高的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农产品,再加上组织劳务输出,村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21年全村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78元,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三河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上。近年来,三河村深耕厚植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如今,村里“学前学会普通话”向纵深推进,爱攀比、高彩礼的现象得到遏制,讲卫生的好习惯逐步养成,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深入人心。

驻村第一书记李凯介绍说,新的赶考路上,三河村将立足特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旅游线路,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帮助脱贫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新时代,新征程,凉山大地处处万象更新。三河村村民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共赴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