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加大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2020-12-17 11:10:5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


雷波县五官乡青杠坪村现在已是青山绿水,脐橙飘香。

“曾经是荒山荒坡,现在通过坡改梯等综合治理措施,种上了冬桃等经济作物。”12月15日,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指着新居门口的桃树高兴地说。

凉山州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多措并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已下降至17313.8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8.67%。在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治理区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禅心何流文/图

三河村流域治理促群众增收

三河村属于昭觉县三岔河小流域,流域内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坡面水系植被不完善,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为发展贫困地区农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三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开始实施。省、州、县三级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现场调研指导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该项目争取到中央、省级资金1005万元,融合农业部门资金150万元。通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光叶紫花苕撒播85.99公顷,撒播草种共计4.7吨;栽植华山松25.54公顷,共计29000株;发展种植贡椒111.65公顷;种植冬桃21.08公顷、车厘子3.48公顷。此外,预埋浇灌管网20000米,建设水池、核心区道路水沟3000米。

通过水保林、经果林、保土耕作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因地制宜在坡改梯后的耕地上种植贡椒、冬桃、车厘子、蓝莓等经济作物,在交通便利的荒山荒坡种植光叶紫花苕,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2.86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从以前的47%提高到62%。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100%,林草覆盖率提高15%,流域林草覆盖度达到62%,经治理后年保水总量21.08万立方米,年拦沙保土量2.14万吨,粮食增产17820公斤,人均增收361元。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有力促进收入稳定增长,为实现全面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1.6亿余元资金治理水土流失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凉山州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林业、自然资源开发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

2016年至2020年,凉山州共争取国家贫困县水土流失治理资金1639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711万元,省级资金472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57万元,实施25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62平方公里。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贫困地区受益户达1.03万余户,受益人口4.6万余人,人均增收达350元,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近年来,凉山州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在水土保持规划和资金申报安排上对贫困县给予大力支持,加大了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水土流失治理,促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发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通过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青花椒等,改变了以往粗放的种植习惯,治理区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目前,凉山州水土流失面积呈快速下降趋势,水土流失强度也呈现快速减弱趋势,中度、强烈侵蚀面积占比出现较大幅度降低,并向微度、轻度方向转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治理实现效益双提升

三河村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凉山州开展此项工作的一个剪影。

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凉山州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在治理区域发展雷波脐橙、茶叶、金阳青花椒、冬桃、草莓等特色产业,让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特色产业中得到实惠,从而带动周边农户、企业参与到发展特色产业、治理水土流失中来。

凉山州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融合多部门资金、资源,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邛海是凉山州府西昌的一张名片,为减少入湖泥沙淤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周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对周边的鹅掌河、官坝河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如今,邛海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全面进入良性状态。今年,邛海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雷波县五官乡青杠坪村,曾经水土流失严重。20多年来,当地大兴水土保持工程,引水进村,荒坡改梯田,荒山植绿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在已是青山绿水、脐橙飘香、新房林立,青杠坪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