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自己取了个彝族名字 带领群众脱贫奔康

2020-12-14 11:34:12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云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吉克渊,多耍一会噻,饭马上就煮好了!”12月11日上午,拉着陈渊的手,沙马什呷硬是要他留下吃了午饭再走。

沙马什呷是凉山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马步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一户7个孤儿中的大哥。虽然不久前喜德县已经摘帽,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还在继续。

现场培训贫困户修剪花椒

当天,陈渊来到村里,走家入户,了解村民们冬天食物、衣服、被褥够不够,村里的小孩子们下学期学费、生活费是否有保障。

这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下派干部陈渊,穿着冲锋衣、运动裤、运动鞋,为了更好融入当地,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彝族名字——吉克渊。

周末带队送科技下乡

从成都到大凉山,吉克渊用真心换真情,不止主动“改姓”,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还给喜德县“跑”来了发展对策,“取”来了致富真经。

“掉一身肉也要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这是陈渊的口头禅,更是实践经历。

向贫困户捐鸡苗发展林下养殖

取名“吉克渊”,和彝族同胞打成一片

深夜,提着酒水、带着糖果,陈渊和林草综合帮扶队员们走家入户,宣传脱贫政策。

“卡沙沙,卡沙沙!”彝族同胞见到他就主动问好。

以真心换真情,陈渊广交彝族朋友,全身心融入当地,他到喜德县后给自己取了个彝族名字——吉克渊。

新名字立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非常乐意和吉克渊一起谈生活、谋发展。经过一番动员,3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加入新成立的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

在陈渊的带领下,专合社很快建设了花椒示范苗圃,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收1万元以上,陈渊笑了。

这笑,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两年多来,陈渊的足迹遍布喜德县24个乡镇136个贫困村,走访1万余户次,帮助5个定点贫困村407户贫困户退出和脱贫。

他记得第一次入户,在巴久乡见到1户贫困户,家中4个脑瘫儿一字坐在屋檐下。“我蹲下试着与小朋友们交流,一双双无助、恐惧的眼睛看着我,当时心头难受极了。”

掏出身上仅有的400元,递给孩子们。联系爱心组织、亲朋好友,陈渊陆续筹集善款89.2万元,帮助20户贫困户改善安全住房、300余户贫困户发展林下养殖,培训240余名村民干部提升技能,帮助7名孤儿重进校园、4名残疾儿童穿上新衣。

可是有谁知道,同样是在这两年,陈渊的母亲住院5次,他也未能在榻前尽孝一天……

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培训

赴外地取经,“取”出一片产业基地

两年多前,陈渊告别怀孕的妻子和8岁的儿子,赴凉山州喜德县扶贫。

抵达当天,陈渊喊来15名林草综合帮扶队员布置任务:熟悉当地情况,每人撰写1篇调研报告。

3个月后,一本6万余字的内部资料,摆在了当地“一把手”的案头。

12个方面的200余条建议意见,从设想到蓝图,到施工图再到实景图,这一扶贫“开篇之作”,如今已被收藏进凉山州脱贫攻坚历史博物馆。

“扶贫就要实打实,没有产业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怀揣在林业系统的多年工作经验,陈渊带着帮扶干部和当地村民去重庆、去宜宾、去广元、去德阳学习取经。白天看现场,晚上写笔记。

回来不久,凝聚心血的调研报告《发展现代林业产业 助力喜德脱贫攻坚》《做强漆产业与漆文化,擦亮喜德“彝族漆器之乡”金字招牌》出炉。

在他的示范下,帮扶队员们天天和村干部、专合社成员、贫困户“泡”在一起,不久后,“共商共建产业示范基地”应运而生。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村委会出资建设、专合社负责种植、林草综合帮扶队员技术指导。产出后村委会、专合组织和贫困户按股分红,参与合作的贫困户当年户均增收1.5万元。

陈渊向7名孤儿捐款

“跑”出新产业,带出“土专家”

既跑村庄,又跑厅局,陈渊从省林草局和省发展改革委争取项目资金1.4亿元。

带领企业与村委会、专合组织和老百姓谈合作,越来越多有经验、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被他“牵”入喜德,贫困户土地入股、按股分红。

在陈渊等人的奔忙下,喜德县建起花椒产业示范园2.5万亩、漆树产业示范项目2.2万亩,生态产业示范项目6万余亩、水果产业示范园1万余亩。林业产业模式,也从单一的租地发展,转变为多方合作、利益联动。

“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片土地,输血再多,不如自身造血。”陈渊下定决心,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在他的牵头下,喜德县特色经济林栽培管理技术能手志愿服务队成立了,31名农业和林草综合帮扶队员加入进来。陈渊又筹集到4.8万元经费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到各村送去花椒、核桃等种植技术,以“传、帮、带”等方式培育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成为当地“土专家”。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