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聚焦凉山丨奋进凉山 巨变腾飞

2021-07-01 09:05:3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7月1日四川日报T173版


西昌邛海泸山风景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云摄


大美凉山是清洁能源基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云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 何勤华

6月,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新居安置点,成片的冬桃林绿意盎然,枝头已经开始挂果。

这是丰收的果实、也是脱贫攻坚的硕果。过去几年,凉山州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退出,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

巍峨雄奇的大凉山,阻挡不了老百姓脱贫奔康的步伐,滔滔奔涌的金沙江,带领凉山各族儿女迈步新征程。

建党百年,也是凉山巨变的百年。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贫穷落后到脱贫奔康,凉山彝区突破一个个艰难险阻,阔步前行。

旧貌换新颜

第二次的历史性跨越

1931年,凉山西昌成立了党的地下组织,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党旗飘扬在凉山大地。

凉山解放,实现了彝区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入村进寨,红旗插遍了这片热土。

然而,受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凉山仍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

在中央部委和帮扶省大力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凉山人民感恩奋进、众志成城,向深度贫困最后堡垒发起冲锋,以前所未有的奋进拼搏、前所未有的砥砺前行,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委州政府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抓住国家、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治穷、治愚、治病、治毒“四治并举”,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

历经五年艰苦奋斗,凉山贫困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到2020年,全州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昔日通往三河村的泥巴路,如今已铺成柏油路。这条路不仅是一条暖心路、脱贫路,更是一条奉献路、初心路、振兴路。

如今的大凉山,一个个“三河村”拔地而起,一个个搬迁安置点日新月异,群众笑容满面,诉说着新居新生活。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凉山州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光热资源,让凉山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后发优势。发挥资源优势,凉山将打造国家优质特色果蔬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国家优质桑蚕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畜禽供应基地,建成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新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提升

大凉山下,安宁河静静流淌,孕育出一块富饶的土地——安宁河谷平原。

这是四川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区域内各县市抓住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通过改革创新焕发出新活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过去五年,凉山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420.6亿元,年均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十二五”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十二五”的1.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9∶37.1∶42调整为23.5∶32.3∶44.2。森林覆盖率从45.1%提高到51%,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历经五年艰苦奋斗,凉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新改扩建国省干线、农村公路1.7万公里,实现州府到所有县通三级以上干线公路,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在建和已纳入国省规划的高速公路11条、1600公里,成昆铁路扩能工程明年可望全线通车,宜西攀高铁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向县县通高速、开启高铁时代迈出了重大步伐。

民生事业方面,凉山近年来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6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全国率先推行“一村一幼”“学前学普”,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4.9岁提高到76.4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时期,是凉山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凉山将以打造“一平台、两基地、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重塑新优势,促进全州工业经济全面振兴。

同时,充分利用富甲天下的水风光清洁能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稀土钒钛等战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和钒钛稀土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应用基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凉山继续阔步前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