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战报 | 为啥凉山的“非遗”培训吸引来上海的设计师?

2020-08-09 10:19:42来源:川报观察编辑:王云

 

/items/202008/200809102041600000178589.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川报观察记者 丁宁 张庭铭 摄影 华小峰

8月6日,火红的烈日下,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火把广场上,人头攒动。自7月25日起,由省妇联牵头、凉山州妇联主办的“树新风助脱贫”巾帼行动计划在越西县全面铺开。当天,在火把广场上举行的培训正是该计划中的彝绣订单式培训。不过与以往的培训会不同,当天的培训除了吸引到了普雄镇300多名易地扶贫搬的彝族绣娘,还吸引了一群来自上海的设计师。

为啥四川凉山州的“非遗”培训吸引来了上海的设计师?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非遗+脱贫,是凉山州越西县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今年年初,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彝绣专业合作社还与唯品会确定了合作关系,通过“非遗+时尚+电商扶贫”模式,以传统工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除开农忙时间我们都在这。”15岁便开始学习彝绣技艺的绣娘莫色里古,正忙着用越西当地传统的布绣技艺绣着一件彝族男士外衣,她说,农闲时间她都和绣娘们聚集一起,一边钻研“唯品会”绣工要求,一边绣些服饰增加收入。

“订单化虽然能给现有的贫困户带来实际收入,但简单的订单化,无法给非遗手工匠人手工价值带来附加值,廉价的劳动力无法根本改变现状。” 但是在越西县非遗文化中心主任孙建生看来,现有的模式还需要突破。

其实,不仅仅是彝绣,在与呷古村相邻的呷拖村,另一项非遗技艺——彝族漆器也面临相同的困境。

村民吉皮五合是凉山州“非遗”项目传承人,同时也是家族中漆器制作的第十七代传人。虽然一年因为售卖漆器可以卖得不菲的收入,但是由于缺乏产品宣传、品牌运作,一直制约了“非遗”项目扶贫的推进。“我们的东西很好,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进而更好实现非遗资源的价值变现。” 孙建生说。

有好东西,却卖不出去。如何让越西的“非遗”走出大山,获得更大的价值,带动更多人增收,一直是老孙的一块心病。不久前,孙建生从县宣传部得到了有上海设计师要来采风的消息。一方缺宣传和品牌运作,一方缺灵感创意,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在彝绣培训现场就有了来自上海设计师们的身影。

在这次前来越西设计师中,有位名叫龙红紫娓的彝族女士。在去年五月,她成为第一个登上全球最顶级时尚杂志《Vogue》的彝族设计师。

在龙红紫娓看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彝族的手工都比较低廉,但是随着她将彝族传统文化融入到珠宝设计中,做出的东西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现在,自己的客人遍布美国、英国、法国等。“这次我们是通过越西县宣传部听说有这个活动后,专门来这里采风的。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想把这里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卖出大山。”

“对于我们‘非遗’推广来说,希望能有更多能有龙红紫娓这样的国际时尚设计师前来这里,让彝族的非遗文化融入国际元素。”孙建生说,这样就可以借助国际企业的平台,以私人订制的方式与县内“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合作,将“非遗”文化高端段、国际化,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回乡创业,脱贫致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