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创作出品10年,凉山原创歌剧《彝红》因何经久不衰?

2024-07-16 16:56:52来源:川报凉山全媒体编辑:李天锐

四川在线记者 何勤华 凉山观察 周静 摄影报道

“真的很好看,多年前我在成都看过,今天又在西昌看了一场,每一次看都深受感动。”7月13日晚,来自成都的游客王晓鸥边走出剧场边与同伴说。

7月13日和14日,中国民族歌剧《彝红》在西昌金鹰大剧院演出第103和104场。

演出现场。

创作出品十年整之后,《彝红》重现金鹰剧院,引来凉山观众及外地游客追捧,容纳6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

紧凑的剧情、优美的音乐及唱段,勾起观众亲切回忆。演出过程中,一些观众跟随演员小声哼唱,段落之间,响起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剧情进行中,角色优美的唱段、生动鲜活的展示,令全场观众激动不已。演出结束后,观众仍久久不愿离开。

由凉山文旅集团、凉山歌舞团出品的中国原创民族歌剧《彝红》,自2014年7月15日首演以来,历经反复打磨,5次提升创作,十年间在各地演出共计104场。《彝红》先后摘得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演出现场。

据介绍,这是中国彝民族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该剧不仅再现彝海结盟的故事,更融合展现了独特的彝族音乐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

10年打磨精进,它不仅赢得全国各地观众的喜爱,更获得业内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7月14日,中国民族歌剧《彝红》创作出品10周年座谈会举行。刘伯承元帅次子、少将刘蒙,小叶丹外孙、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伍龙,著名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国家一级编剧左青等嘉宾以及出品方、主创团队、主演等齐聚一堂,共话《彝红》的过去和未来。

座谈会现场。

“昨天让我看到了一出非常美好,非常动人,非常有诗意,具有深厚民族旗帜和深厚底蕴的一部歌剧,观看的时候给了我很大冲击和满足。”王晓鹰说,《彝红》通篇讲关于人和人的情感问题,讲彝族民众和红军战士之间深刻的、真诚的、真实的情感交流,因为有这样的关系,因为有这样的情感链接,所以“彝海结盟”是必然的,他们把那面红旗缝在裙子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护是必然的。王晓鹰认为,《彝红》应该每年都到全国各地巡演。

“从2012年提出振兴中国民族歌剧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创作了将近200多部,而能够坚持演出十年的不多,说明这部戏有非常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演出十场,场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足以证明它经受住了时间和观众的考验,足以说明这是一部优秀的中国民族歌剧作品。”左青在发言中说,这部歌剧还有提升的空间,希望在边演出边修改的提升中,将《彝红》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新的经典。

“不管叫中国歌剧还是民族歌剧,始终有一种坚守,就是必须表达中国民族的情感,《彝红》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可替代,很真实,很自然。”中国艺术报副总编郑荣健说,这部戏中很多演员,经过主创导演的打磨,用真挚自然的原生态情感来表达着当年的情感,真的很打动人。

演出现场。

“看这个戏后我有两个惊讶。一是一个戏,尤其这种比较高雅的歌剧,能够演十年真的屈指可数。二是昨天剧场里面坐满了观众,整个剧场爆满,而且很多观众对这个音乐非常熟悉,有些旋律都会唱,这一点让我非常惊讶。”李若锋认为,这部戏创作出品十年来,已然成为了凉山红色文化名片,民族文化名片。

“从压力重重到灵光乍现,倾注了所有主创团队的心血。”《彝红》艺术总监、编剧、作词李亭表示,主创和演员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成就了如今的力作,今后同样有信心再接再励,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进一步打磨提升,不负专家们厚望,将《彝红》锤炼成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剧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