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2月8日,沉静一冬的西昌市葡萄(粮经复合)现代园区随着测产专家团队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满园葡萄藤上还未发新芽,但行间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郁郁葱葱,颇有春意。
“随机选取一株2022年9月30日播种的‘青薯9号’马铃薯,大小薯块加起来能达到1086克……”西昌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秋虞告诉记者,当天经现场测产,园区内与阳光玫瑰套作的商品薯理论亩产量825.14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3元计算,亩产值2475元。
除了马铃薯,园区内与葡萄套作的粮食,还有豌豆、大豆等不同种类。而园区的建设,也是西昌选择优质粮油为主导品种,因地制宜发展“葡萄+豆类”“葡萄+薯类”等粮经复合套作种植模式的生动案例。记者了解到,当地已建成万亩“葡萄+豆类”试验示范田,套种豆类最高亩产鲜豆达537.48公斤,亩可增收800元-2150元。
“葡萄效益够好了,为啥要多费工去种粮食?”
西昌是晚熟葡萄克瑞森的最适生产地,产品远销省内外。对于西昌市太和镇太安村葡萄果农刘旭来说,刚开始让他在葡萄地里间套作粮食,他是不大乐意的。
2021年,他与几位乡亲搭伙,一家出10多亩土地,凑出50亩土地,一起种植克瑞森。次年果园挂果投产,每亩就给刘旭带来了10万元销售额。他粗略估算,每亩净利润达7万多元。
“葡萄效益够好了,何必多费工去种土豆、大豆这些粮食作物?”刘旭担心,部分粮食作物的病虫害会传染给他的葡萄,影响产量和品质。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等农技专家多次到园、到家宣传引导,刘旭都没有同意在果园多种一批粮。他的想法,同样是许多果农的顾虑。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让农科技术与全新观念被种植户接受,还得拿出真凭实据来。对此,2022年,西昌市结合实际制定了《西昌市大豆葡萄园高效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实施方案》,粮经复合种植600余亩的西昌市葡萄(粮经复合)现代园区便是5个试点之一。
科技支撑 良田双丰收
如果你认为粮经套作仅仅是把粮食作物种到果园间,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吕秀兰介绍,粮经复合种植是一种生态循环、可持续、科技含量很高的种植模式。
测产现场
以西昌市葡萄(粮经复合)现代园区为例,按照葡萄品种不同,开展春季及秋冬季粮经套作,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影响葡萄生长、采收,还能均衡光、温、水、肥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粮食作物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加温湿度,同时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豆科根瘤菌不仅能提升土壤肥力,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充分发挥葡萄避雨棚、通风窗等设施农业的优势,能巧妙利用作物空间与时间差及其生物学特点,形成多种作物相互搭配、循环的生态系统。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粮食作物为葡萄园涵养了水分,能在棚内气温升高时为其“加湿降温”。
当地还在西昌学院、凉山农科院等科技团队的强力支撑下,建成了品种、播期、密度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管理等试验区100亩。
而从农户最关心的效益方面来看,2022年经过现场测产,西昌市葡萄(粮经复合)现代园区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亩产鲜豆可达300公斤、产值达1200元。放在一位拥有15亩葡萄园的老乡身上,能够增加近2万元收入。
解决争地矛盾 打造“一地两用”样板
“2021年,我选择葡萄套作彩色马铃薯,亩收入增加2500元。”西昌市太和镇太安村党委书记王志双介绍,该村2021年在各级农业农村局、财政部门支持和党员干部、种植大户等示范带头下,开始少量套种大豆,到去年,粮经复合套作种植面积达到1400亩。
这些成效与变化,刘旭等太安村种植户看在眼里,也了解了相关农业知识,明白先前的担忧是多余的,心思也逐渐活络了起来,开始在自家葡萄园里种粮食。今年,太安村剩余2800亩克瑞森葡萄园将全部套作豆类、薯类。
放眼全市,今年西昌粮经复合种植面积将达16.7万亩,并将建成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7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11个,新型经营主体建成百亩示范园6个。
“下一步,我们将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合作组建技术团队,全面开展粮、经、饲新品种研发和粮经复合种植新模式科技创新工作。”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拟针对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的不同品种、播期、密度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管理等农耕农艺措施开展试验,用农业科技力量打造“一地双收”西昌样板,既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充实国家“粮袋子”,又助力乡村振兴严保群众“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