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德古宣讲团”成员在宣讲。本报记者 王云 摄
特写
精神文明
□本报记者 何勤华
“冬春时节,可能有村民要办酒席,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的村规民约写得很清楚,办酒席要向村‘两委’申报。”2月4日,凉山州西昌市磨盘乡蘑菇村,4位“德古宣讲团”成员走村入户,开展宣讲。“德古”,彝语意为德高望重的智者,在彝乡民间有口碑、有威望。
能不能把这一群体吸纳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来?
去年6月,磨盘乡尝试在全乡范围内选出8名德古,组建了“磨盘乡德古宣讲团”。经过政治理论、党风廉政、精准扶贫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宣讲团成员与包村干部一道走村入寨,奔赴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夜校,为全乡干部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双语宣传。
52岁的阿来木撒是蘑菇村的老支书,也是一位德古。“任何时候,只要党组织需要我,我将义不容辞为党组织工作。”2014年,由于身体原因,阿来木撒辞去了村支书职务,在辞职报告里,他特意写下这句话。
磨盘乡负责“德古宣讲团”工作的干部孙英杰说,除了阿来木撒这样退下来的村干部,7名宣讲团成员均是彝区德高望重的德古。
宣讲团讲什么?主要有“感恩自强”“敬畏法纪”“移风易俗”三个主题。每场主题不换、内容不断更新,引导彝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树立崇尚节俭、自力更生的意识,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脱贫奔康的热情和干劲。同时,教育干部严守纪律、担当作为,帮助村组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筑牢廉洁防线。
蘑菇村曾是一个极度贫困村,去年底刚脱贫。“村规民约制定了,就需要大家都遵守和执行。”宣讲团成员说,村规民约对酒席、礼金等作出了规定,这其实都和脱贫有关,不能我们刚脱了贫,却因为薄养厚葬、攀比成风又返贫了。“一日不劳作,十日无粮炊”“躺在床上的聪明人,不如动手干的笨人”……听完宣讲,村民俄尔日哈说,这种宣传形式好,既有政策,又有彝族的谚语,我们村民容易记住。
据了解,磨盘乡“德古宣讲团”成立以来,已在全乡7个建制村和4所学校举办了20余场专题宣讲,8000余人次接受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