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圣途》在威尼斯电影节。图片由片方提供)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梦琳 何勤华)北京时间9月5日,由凉山州文化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巨龙海升国际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彝语电影《我的圣途》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并举行展映。
《我的圣途》是中国首部纯彝语电影,讲述上世纪20年代,是一位年轻的彝族毕摩(彝族中的祭师),为了完成毕摩父亲的遗愿,他带着祖传经书,历尽坎坷寻找彝人的圣地而发生的一系列传奇故事。在寻找旅途中,他经历了族群间的纷争、村民间的互相欺诈,也感受了真挚的爱情和友情。同时,影片中出现大量彝族文化元素,以再现当时的彝人生活,展现彝族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凉山美丽的自然风情。
讲述理想和追求
据了解,《我的圣途》由知名导演张蠡执导,改编自国家一级编剧、凉山州原歌舞团团长克惹丹夫所作的电视剧《山神》。
据克惹丹夫介绍,最初的故事是他上世纪90年代所写的,在10多年间,与导演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反复修改。“选择毕摩作为主角,是因为毕摩是彝族人的‘知识分子’,比一般的人会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拥有更多的感悟。”克惹丹夫说,一个年轻毕摩的故事体现彝族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也算是彝族独特精神文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根据彝族传统经书记载,从古至今,彝族就是一个不停迁徙、不停寻找理想家园的民族。”
“整个影片的主题其实就是关于信仰、理想和追求。”张蠡说,在彝族的传说中就有一个“白色圣地”,人们骑着白马、穿着白衣,没有富贵之分、没有阶级之分,主人公的父亲为了寻找这样的理想圣地而去世了,主人公则继承父志,努力学习经书,击败很多对手,成为一个有名大毕摩,作为彝族人的精神领袖,他循着父亲的足迹,不停地寻找圣地。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仰,都有自己的圣地。”张蠡说,这也是影片所希望传递的,关于对理想和信仰的不懈追求。而在影片后面,面对族群间的战争,主人公发出——“我们都是阿普居木的子孙,天下彝人是一家!”的呼喊,也传递出对和平与和谐期盼。影片以开放式作为结尾,在经历一切后,主人公继续踏上了寻找理想家园的路程。
让彝族走向国际舞台
据了解,《我的圣途》电影不仅采用彝语对白,取景也在凉山完成,同时,男一号等主要演员都是来自凉山的彝族演员,在服装、背景、道具上,也尽量“用纪录片的要求”还原出当时的场景。
片中还出现了大量本土彝族文化元素,原汁原味再现当时的彝人生活。“例如主人公在一个寨子里,被诬陷偷了别人家的羊,为了证明清白,他接受了彝族人传统的‘神判’——端被火烧红的铧口。这是一种彝族传统的生活习俗。”克惹丹夫说。
去年下半年,《我的圣途》拍摄完成。作为中外合拍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纯彝语电影,在业内颇受关注,今年8月,《我的圣途》还曾入围了第40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在当地刮起“彝族风”。
据张蠡介绍,在电影节上,《我的圣途》吸引了大量欧美观众,并得到他们的点赞。“让他们十分惊讶的是,在中国西部,居然还有这样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自己的服饰文化、自己的宗教信仰还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张蠡说,长期以来,相较于其他民族,在国际上彝族一直比较低调也比较封闭,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东方还有这样神奇的民族。
张蠡告诉记者,《我的圣途》电影采用唯美画风,作为一部带有一些悲剧色彩的电影来说画面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有些“太美了”。“其实我们就是想要这样一个反差。”张蠡坦言,随着凉山当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很多负面的消息也相继传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一些问题但更有一些美好。“我们就是希望通过电影这样一个契机,让更多人认识彝族,尤其是认识到这个民族的美好。”张蠡说,影片在国际上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传递了人类共有的一些价值观,能够引起共鸣。
据了解,本月底,《我的圣途》将在成都举行超前点映会,今年11月也将在全国进行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