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四川日报》05版截图
全国脱贫看四川,四川脱贫看凉山。为更好记录和研究凉山的脱贫模式、攻坚之路,凉山以“1+3+17N”形式,建立覆盖全州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全域实景博物馆”,全地域、全领域展示凉山摆脱贫困的沧桑巨变。
其中,“1”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3”为3个村史馆(三河村、火普村和阿土列尔村),“17N”为散布在凉山州17个县(市)的158个代表性点位。
打卡新地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
“说来惭愧,我还是第一次来。”近日,在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河坊的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现场,和记者约好的时间刚到,马天就来了。
马天是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原驻村第一书记,任职4年多,带领干部群众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美、让村民越来越富。“2020年5月,我离开火普村,回到原单位工作。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还没来这里看过。”
2021年6月10日,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开放。展览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布展面积达2800平方米,展出400多幅图片、700余件实物。凉山州博物馆副馆长邓海春说:“在这里看到的,其实只是脱贫攻坚的一个微小缩影。凉山真正的变化,发生在6万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展厅外,记者注意到一些挖掘机残骸。“这是在修建布拖县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时,坠崖的挖掘机。”讲解员贾丽说,“它是脱贫攻坚精神的见证,我们将它陈列在这里,向脱贫攻坚战中的每一位奋斗者致敬。”
走进展厅,右侧展陈带给马天一个惊喜——一幅巨大的火普村图片。看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马天陷入沉思,仿佛又回到脱贫攻坚的奋斗岁月。
在一楼展厅转角处,是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一家的新居场景。该场景还原了他家厨房的情况,挂满了腊肉、香肠,锅里有刚蒸上的腊肉、香肠、土豆和荞馍馍。马天告诉记者,火普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彝家新村,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退出,群众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展厅内,一个来自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抽号箱引起参观者的注意。2020年4月,该县1.8万余人在抽号箱内随机抽取了搬迁安置房。抽号箱既是挪穷窝的见证,也是公平公正分房的见证。
在这里作讲解,贾丽感触非常深。“看得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她说,纵观凉山的脱贫史,它是一部迎难而上的奋斗史,更是一首砥砺前行的壮志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马天和记者来到展厅二楼“《凉山新征程》山水画卷”点位。该画卷结合凉山州各县(市)的地势和风貌特征,充分体现凉山各族人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交出一份新时代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凉山答卷”。
邓海春介绍,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充分展示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在全国对口支援、全省帮扶队员的大力支持下,凉山脱贫有多难、凉山有多拼的生动场景。目前,该展览已吸引3万余名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