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云 何勤华 文/图
“站在这里俯瞰邛海,太美了。” 6月18日,浙江省代表团来到西昌市海南街道白庙村,彝族三锅桩形态设计的火把广场所在地是诗歌小镇,这里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具备彝族绚丽风情、集商旅住为一体的民族聚居安置点。
“以为凉山就是彝区深山大川,没想到还有邛海、泸山这样精致的景区。”站在诗歌小镇远眺邛海是何等惬意,浙江客人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美景。
滴水见太阳,小小白庙村能否折射出凉山旅游发展的未来?
“我们将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后花园’。”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苏正清向浙江省代表团介绍起凉山州的旅游发展规划。
看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
凉山州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全州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民族文化浓郁。凉山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邛海、泸沽湖、马湖、彝海等湖光秀美。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共接待游客20864.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4.65亿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凉山州已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51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5个。西昌市成功创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和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会理古城、盐源泸沽湖镇入选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日期间,凉山州共接待游客63.7457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70870.129万元。
一路走、一路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对凉山州旅游资源有了初步了解:很丰富,处处是景,文化底蕴丰厚,彝族的歌舞、服饰、美食、建筑、语言都非常有特色。
凉山红色文化厚重,1935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举行彝海结盟,在凉山境内历时31天,行程800多公里。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凉山州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备受游客青睐,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其中冕宁彝海景区、会理会议景区、西昌知青博物馆景区等红色景区较去年同期接待人数同比大幅增加。
看未来: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实际上,凉山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传统观光仍占市场主导,新业态还不丰富,缺乏缺少体验性、参与式产品和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旅游消费水平还较为低端。”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苏正清举例说,泸沽湖景区以风景观光游为主,体验深度游产品较少;木里是香格里拉核心景区,但也是未开发的处女地……
本次浙江代表团在凉山还考察了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村子就位于螺髻山景区山脚,实际上,螺髻山景区对彝族文化挖掘不深,缺少消费配套和文化体验,景点留不住人,无法实现“山上游、山下住”,景区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有限。
“十四五”期间,凉山州将围绕“加快建设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打造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后花园”。
在文旅发展布局方面,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彝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的攀西文旅经济带,围绕阳光康养发展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民俗体验、温泉养生、红色教育等业态,推动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
当前,凉山州旅游还处于以观光游、门票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凉山将不断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业形态,提升供给品质,推动凉山旅游从传统观光游向观光游与体验游、度假游、健康游并重转变。继续推进泸沽湖、螺髻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统筹抓好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将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味,打造具有凉山特色的旅游精品。
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凉山如何发挥文化旅游在促进“扶志”“扶智”、带动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全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文旅力量。
凉山州委常委、西昌市委书记马辉介绍,本次浙江代表团考察的白庙村,已经在乡村旅游方面有所摸索。全村目前建成生态旅游民宿5家,农家乐21家,村民人均纯收入逐年上涨,达到了16000余元。
“凉山的民族文化扑面而来。”短短一天时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已充分感受到凉山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资源,他表示,将在浙江加大对凉山文旅的宣传,让浙江人都知晓凉山,多到凉山旅游,带动消费、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