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特别报道丨五地负责人谈心得、晒经验  做好“衔接”文章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1-06-12 08:18:0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凉山州甘洛县普昌万亩梯田。宋恩 摄(视觉四川)

交流

“关键就是一个‘衔’字!”6月10日至11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议上,与会代表们一路参观,一路讨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了直观认识。

11日下午,凉山州、成都市以及红原县、合江县和广元市利州区负责人相继发言,谈心得、传经验,让与会代表对如何念好“衔字诀”的认识更加深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守住一条底线

让脱贫的基础更加稳固

105.2万,是凉山州2014年以来的累计脱贫人口。率先发言的凉山州委书记段毅君开门见山: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脱贫攻坚成果不巩固,农村工作中的短板未补齐,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空中楼阁”,全面振兴更是无从谈起。

2014年以来,凉山共有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目前,凉山正着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着力“三个抓好”,坚决防止贫困反弹。

锁定对象,精准施策。一方面,凉山以3.6万户标注销号监测对象为重点,落实易返贫致贫户发现核查机制。另一方面,为防止“因病返贫”,凉山保持到户保障政策不变。

防返贫,红原的对策是强化利益联结。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说,当地积极推广集体联营、企业联带和基金联扶等模式,脱贫成效持续稳定、成色不断提升。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9元。

产业和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举。合江县委书记李仁军表示,当地围绕“补短板、强基础、促产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动特色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7.15万亩,配套畜禽养殖场62个,持续助农增收。

强化三大支撑

为乡村振兴续航添力

2017年,成都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十大工程”和“五项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尖子生”,成都的乡村振兴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创新驱动引领。成都市副市长刘旭光分享经验时表示,成都创新人才供给机制,出台了人才新政“2.0版”,培育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1.7万名,各类人才下乡10.5万人。

强化资金支撑。成都设立了乡村振兴基金、川西林盘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等,三年来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1576.8亿元;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投资1540亿元。

合江县则通过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整合中省专项资金、专项债券等6.8亿元,发放产业担保贷款6000万元,出台人才、土地、科技、金融要素扶持政策,全力支持园区发展。

除了人才和资金保障,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的保障更重要。

刘旭光表示,成都在推动“业态重构、形态重塑”方面坚持“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创新规划管理机制,着力塑造现代乡村新形态。

红原县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也强调“规划引领”。当地围绕“现代草原畜牧业大县向强县跨越”目标,着力培育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牦牛文化和特色种植园区。

广元市利州区也在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利州区委书记李昱隆表示,当地出台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制度,确保集体资产有增值、成员权益有保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