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聚焦丨脱贫不返贫 他们要为凉山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

2021-06-08 11:07: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张书记,虽然你不当第一书记了,但在我们所有村民心中,你永远都是第一书记。”5月30日,盐源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总结表扬暨帮扶干部人才大会后,该县盐塘镇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雪凇也履职完成帮扶任务,离开时,村民刘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2018年,四川开始向凉山州选派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来自全省各地的5700余名帮扶队员,连同本地帮扶干部达到1.1万余名,他们在凉山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真帮扶、不松劲,谱写了一曲曲战贫斗困的奋进之歌。

截至2020年11月中旬,凉山州贫困县已全部摘帽,深度贫困堡垒被攻克,这离不开综合帮扶干部的力量。近期,凉山州各地的综合帮扶队员正有序离开帮扶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驰援凉山 聚集力量综合帮扶

2016年1月,张雪凇从原单位选派至西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5年来,他和综合帮扶队员一道,引进企业合作发展金银花种养结合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积极争取到派驻单位老干部扶贫捐款、整合社会帮扶力量,先后为10余户村民发展产业解决资金困难。在盐源县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总结表扬暨帮扶干部人才大会上,他和综合帮扶队员一道,被盐源县授予新时代“扶贫精英”荣誉称号。

2018年6月,作为全省19个市州、16个行业系统集结的5700余名帮扶队员中的一员,泸州市合江县石龙镇顺江小学校教师杨卓玛,被选派到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任第一书记。瓦古乡地处美姑县东南部,黄茅埂南麓,海拔3000米以上,是美姑县气候恶劣、地处偏远深度贫困的地区之一。杨卓玛借助产业发展资金,大胆探索符合瓦以村实际的扶贫路径,科学规划增收产业,协调产业扶持金51万元入股云南牧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养牛场进行肉牛养殖,积极鼓励农户创办家庭农场,规模化养殖美姑本地山羊和土鸡,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2020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7500元。

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任第一书记的王小兵,是国家电网喜德县供电分公司选派的综合帮扶干部。驻村后,他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在阿吼村流转土地350亩,种植花椒、百合、川贝母、雪桃,打造国家电网扶贫产业园和“产村相融循环产业园”。成立了阿吼村专业合作社,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次实现分红32.8万元。5年时间,阿吼村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从1500元增长到1.0739万元,实现全部脱贫。

“实体化分工后,我分管产业扶贫,带着工作队全力打造迷科乌洋芋品牌,又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上开了网店,现在线下也有了2个专卖店。”挂职金阳县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的综合帮扶队员郑伟说。地处古里拉达大峡谷的昭觉县龙沟乡,属半农半牧高寒山区,过去仅靠种植玉米、苦荞、土豆等,维持低水平温饱状态。挂任乡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的夏纪毅,凭借多年来对中药材黄芩的研究,在龙沟乡创造了2850米海拔成功种植黄芩的全国纪录,又依托黄芩成功研制出“黄金茶”,亩均收入达4500元。

结对帮带 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

开展脱贫攻坚综合帮扶以来,凉山州采取“一县一队”进驻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方式,将一半以上综合帮扶队员分布到村,全部驻村帮扶干部达到8264人、占总数的74%,比贫困村三职干部还多出近1/3,综合帮扶队员成为脱贫攻坚最前沿的中坚力量。

几年来,从山头到城头,从门口到村口,建房不停、修路不止,处处都留下了综合帮扶队员的身影。

综合帮扶队既注重在脱贫攻坚上发挥作用,又注重在治病、治毒、治愚等方面发挥综合作用。630名教师帮扶队员为凉山带来科学管理模式、先进教学理念、丰富实践经验,推动当地教育由“有人教、进来学”向“教得好、学得好”提升;97名医生帮扶队员成为所在帮扶医院核心科室技术负责人,帮助建成艾滋病治疗门诊、ICU等医疗重点科室49个。以前,对于3岁以下小儿麻醉术,美姑县医院无人能做、无人敢做,帮扶医生余清文一对一开展技术帮带,目前,该院每位麻醉医生都能独立完成麻醉手术作业。

传帮带处处开花结果,分布在凉山各地、各行业的帮扶队员,目前已与当地结成1.1万余对帮带对子,帮带培育成熟型人才3022名,平均每个贫困村达1名,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已初具规模。

“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的优良作风,牢记甘洛这个‘第二故乡’,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宣传、推介甘洛。”5月27日,甘洛县举行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力量欢送会,县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任贤明,用“感动、收获、回顾、希望”四个关键词表达了综合帮扶队员在离任之际的依依不舍。

为实现脱贫不返贫,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凉山州鼓励表现优秀的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在工作期满后调入凉山工作。对有留任意愿的专业人才,凉山州将按本地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相关政策予以引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