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四川丨川报聚焦凉山:再跨千年 旧貌换新颜

2021-04-22 11:38:0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金阳县丙乙底村通过发展彝绣产业,让彝族村民实现了居家就业。

凉山彝族自治州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我的孩子现在都在县城读书,以后再也不用爬悬崖了。”在凉山州昭觉县县城安置点,古里镇阿土列尔村(“悬崖村”)村民某色尔哈说起现在的日子,满是幸福。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经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备受关注。近年来,凉山州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精准施策、奋发有为,至2020年底,全州所有贫困县摘帽,24.8万户1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凉山州这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克,凉山彝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大凉山已经旧貌换新颜,某色尔哈生产生活的变化,就是凉山脱贫成果的生动缩影。□禅心何流 (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

新村寨 安居乐业从这里开始

在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一幢幢黄墙黑瓦的彝家新居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间。新修的沥青路,一直通到村民节列俄阿木的新家。2019年春节期间,节列俄阿木一家从原来的土坯房搬到了位于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一号安置点的新房子。“三个卧室,我住一间,儿子和女儿各住一间,卫生间和厨房是单独的。和以前的日子相比,真是不敢想象,生活方便多了。”节列俄阿木说。

2018年2月以来,三河村脱贫攻坚迎来历史性的跨越。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节列俄阿木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家庭收入也有了很大改善。“去年我女儿挣了2.4万元,我自己打工加低保收入有1.5万元左右。”她说。

脱贫必先安居,安居方能乐业。凉山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7.44万户35.32万人搬离了贫瘠之地,通过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农村危房改造,让12.42万户62.2万人改善了住房条件。与住房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路、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

2020年6月30日,一条3.8公里长的公路,修到了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的村口,这一天阿布洛哈村至拖觉镇的“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正式开通。由此,阿布洛哈成了全国具备通路条件建制村中,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

脱贫攻坚以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途径,凉山数十万贫困群众告别了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变化从一处处宽敞明亮的新居开始,从村容村貌、改厨改厕、洗脸洗手开始,从一句普通话“你好”开始,一点一滴可感可知。

新产业 凉山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凉山多年的扶贫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扶贫模式之一。

过去,金阳县丝窝乡尼波洛村产业单一,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从土豆和荞麦到种植中药材重楼,亩产值翻了数倍,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之路。”驻村第一书记介绍,驻村帮扶队立足于“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发展策略,建成了高标准中药材滇重楼基地43亩,建成了全县第一个中药材现代化产业园区。

近年来,《凉山州深度贫困县农业产业扶贫规划(2018-2020年)》《凉山“1+ 11+N”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凉山州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方案》等文件陆续出台,凉山州按照“调结构、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育主体、建市场、促融合”的思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努力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

普格县特尔果乡特尔果村毗邻则木河,水资源丰富,当地又有悠久的红米种植历史。2018年以来,特尔果乡党委、政府动员群众,在特尔果村流转并平整改造土地600余亩,发展集休闲体验与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现有特色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特色水果大棚种植项目,以及稻(红谷)鱼共生、对虾大棚养殖项目等多类种植和养殖项目。

“我在园区务工,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每年土地流转收入有5000多元,去年合作社集体分红900多元。”村民刘日夫说,自己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脱贫标准。包括刘日夫在内,特尔果村的41户贫困户199人,都于去年实现脱贫退出。

雷波脐橙、金阳青花椒、盐源苹果、会东华山松……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凉山大地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凉山州共建有省、州、县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18个,创办了一大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农民增收致富有了重要依托。产业发展了,就业增加了,群众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全州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291元提高到2020年的8884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凉山州还高度重视农业技能培训,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业技能培训。2017年来,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州共投入约3.8亿元资金,对近1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员轮训,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0万余人次。

新生活 开启脱贫后乡村振兴新征程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山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和期待,开启幸福生活的新征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几年,通过凉山州上下超常付出和艰辛努力,凉山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农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改善取得标志性成就,影响脱贫成色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特殊问题治理发生趋势性变化,圆了同步小康千年梦想。

同时,相当一部分脱贫户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到风险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产业普遍发展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

因此,凉山州明确,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要确保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开启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新征程。

如何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凉山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巩固好“三保障”成果。

以发展产业就业为例,凉山将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立足村情实际、坚持多元并举发展集体经济,努力蹚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集体化、集约化、多业态发展路子,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站、“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等作用,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