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百年稻米出山记

2020-12-18 11:06: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农专社出品的袋装珍珠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云摄


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云摄

12月12日晚,在与普格县夹铁乡党委副书记阿达色轨的闲谈中,记者偶然得知当地竟然种植了珍珠米。

在气候高寒、土壤条件特殊的大凉山,种得最多的粮食作物往往是“老三样”——土豆、荞麦、玉米,即便这几年脱贫攻坚带来了诸多新产业,种植了一些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也大多是水果、药材等,种植水稻实属罕见。

见我们一脸疑惑,阿达色轨跟记者约定,第二天一起进村一探究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冲 王云 唐泽文

种稻是传统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当地种植珍珠米已有上百年历史

珍珠米是粳米中的一种,因米粒饱满、色泽洁白、形似珍珠而得名。资料显示,其在我国主要种植于东北、宁夏等地。大凉山土地贫瘠,真的可以种出珍珠米?

走进莫尔非铁村,才发现阿达色轨所言不虚。在这里,冬日刺眼的阳光下,一束束枯黄的稻草仍插在泥土中,方方正正的水田轮廓清晰可见,灌溉渠道纵横交错。

夹铁乡有3000亩水稻,其中莫尔非铁村占了五分之一。每年三四月插秧时,便是这个被群山围绕的小村子最忙的时候。

这里能种植水稻,首先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莫尔非铁村夹在两座大山之间,色洛河流经这里,冲刷出一片平原,当地人称为“小兴场”;同时,全村平均海拔高度1900米,日照充沛、温度适宜,也为种植水稻提供了条件。

“我们这里的水稻种植历史已有百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莫尔非铁村党支部书记阿达俄来介绍,当地在明清时期叫“夹铁尔库”,是当时宁远府的一个小驿站,也是凉山四大土司之一的阿都土司的主要粮仓。

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普格县向莫尔非铁村派驻了农技员,指导村民种植水稻,确保了珍珠米质量。截至目前,该村已统一推广销售珍珠米累计超30万元,平均每户种植户增收1000多元。

卖米有变化

村民再也不用背米出山,而是借助合作社、电商渠道

在莫尔非铁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阿达色轨给记者展示了一袋10斤装的珍珠米。“这是村里自己设计的‘2.0版本’袋装珍珠米。”指着包装袋,阿达色轨介绍,“相比于上一代,我们在包装上特意开了个一元硬币大小的透明视窗,方便消费者直接查看米粒色泽、饱满度等。”小小细节的背后,是对当地产珍珠米的自信。

包装左上角,有一排小字“资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字体不显眼,却是“扭转”当地珍珠米产业的关键。

原来,虽然当地珍珠米质量不错,但以前受限于交通,销售范围小,最多覆盖到西昌、布拖等地。“很多村民背着大米出山去卖,卖不完的只能再背回来。赶上丰年,大米多得卖不掉,只能囤着,一放就是三四年。结果新米成旧米,越来越卖不起价。”阿达俄来回忆。

如何让珍珠米走出大山?阿达色轨想到了电商平台,和来自资中县的驻村帮扶干部商量后发现,可以利用“资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电商网络,将当地珍珠米销往成都、内江等地。

电商发力,最直接的变化体现在价格上。“往年村民自己背出去卖,最高每公斤也就4.8元。”阿达俄来说,“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大米价格每公斤在6元左右,品质高的能卖到每公斤11.6元。”

今年夹铁乡珍珠米产量接近50万公斤,有了电商平台助力,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了7000元。

为维护农户利益,莫尔非铁村还成立彝家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起加工厂,形成“一单、一货、一送”制度:接到订单,合作社向村民采购珍珠米并包装,再通过快递物流及时发货,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到成立合作社、开辟电商平台,莫尔非铁村的珍珠米得以走出大凉山。但要想继续向前走,仍有不少关卡要过。

首先是商标注册。“我们已申请‘小兴场’商标,正在注册中,预计年底可以批下来。”采访中,阿达色轨并未掩饰缺少商标的尴尬,由于没有商标,当地生产的珍珠米至今无法进入商超、菜市场等线下渠道。

其次是扩大种植面积。根据相关规划,未来,夹铁乡的珍珠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2400亩。“等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结束后,我们还要把附近3个乡镇拉来一起种。”阿达色轨希望,脱贫攻坚结束后,他们仍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享受扶贫政策,例如注册使用“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参加全省扶贫产品展销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