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脱贫路 从一组数字看三河村脱贫变迁

2020-11-17 10:26:27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云

川观新闻记者王云 何勤华 凉山观察 杨正飞

11月16日下午,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的院坝里远远就传来阵阵欢笑声,在冬日暖阳下,五六个村民围坐一起正聊得欢。“我家孩子从学校拿了两张奖状回来”“你家今年收入那么高,年猪杀几头哦。”

原来,是村民们在聊天呢,仔细一听,内容大多是增收、感恩的话题。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在党和致富精准扶贫政策的惠及下,正一步步走向富裕。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这是三河村近年来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的一组数据。

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7个国家级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其中就包括三和村所在的昭觉县。

三河村全村总人口351户1458人,今年脱贫148户792人,该村贫困率降至0%。

而昔日三河村,成片破旧的土坯房、狭窄泥泞的进村道路……村子产业结构单一,无主导产业,无村集体经济、吃水困难,村民生活十分艰难。

易地搬迁

9个安置点有了新村民

“惊喜,从来没想到总书记会来我家。”吉好也求感叹。2018年2月11日,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三河村看望彝族群众,走进了吉好也求的家。

自脱贫攻坚开始以来,三河村按照“组团式、微田园,大聚居、小杂居”的思路,规划了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至2020年5月,9个安置点中的147户贫困户全部分到了新房。

为了解决三河村村民饮水问题,当地请来水利专家,在13公里外的解放沟找到了稳定水源,彻底结束了老百姓从几公里的村外背水吃的历史。

为解决老百姓出行难、农产品优质难变优价问题,当地建成了通村柏油路,并修建了20.3公里通组入户道路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更加安全。“从村里去临近的洒拉地坡乡赶场,以前走路要半天时间,现在我骑摩托车,只要半个小时。”吉好也求说。

当地积极争取佛山援建资金和凉山州烟草公司捐赠资金,在全村规划建设4处幼教点,90余名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镇幼儿园一样的设施和师资。

为帮助村民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驻村干部轮流到贫困户家中帮助洗衣服、被套、打扫卫生。村幼教点的老师们把“五洗”内容改编成儿歌,教小朋友们学会儿歌来熟记“五洗”内容,每天检查小朋友的手、脸是否洗干净,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和带动家长养成讲清洁、爱卫生的好习惯。

该村还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行积分制管理,发动群众主动清扫庭院内外垃圾,把垃圾送到附近收购点,通过分类称重换取积分,积分可现场兑换洗洁精、洗衣粉、食盐、大米、面条和学生学习用具等物品,也可累积起来一次性兑换,引导勤劳朴实的村民创建洁美家庭,建设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

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如何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三河村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

其中,短期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种植青薯9号3300亩,每亩地可增收1000元;引进西门塔尔牛240头,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养殖中华蜜蜂4000群,每群产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带动1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2020年通过乡村两级农民夜校,培训实用技能,输出贫困劳动力22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

今年春节后,部分群众外出务工受到疫情影响,三河村及时组织他们到附近的工地或产业园区务工,确保贫困户收入不受影响。目前全村输出贫困劳动力221人,实现劳务经济449.6万元。

中期发展特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为改变当地传统种植效益低的状况,经过前期小规模试种,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论证,确定了种植产值更高的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农产品和水果,目前已种植云木香1000亩、冬桃370亩、花椒2800亩,预计2-3年后,能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长期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立足三河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2019年春节前,吉好也求一家搬进了一号聚居点的新房,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夜校,他学会了砌砖技术,这两年在村里的建筑工地上务工,每天能有250元的收入,再加上家里养牛、养鸡和经营小卖部的收入,2020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5532元。一个个身边脱贫的励志故事在三河村相互激荡,凝聚起贫困群众争先脱贫、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人心思变

家家户户重视教育

三河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道路、住房、收入上,更体现在重视教育等思想观念上。

吉好也求,今年4月将孩子送到西昌市读书,并让妻子放下家里的活租房陪读,“我要让孩子们将来都上好的大学!”

当年总书记来到他家时,15岁的吉好有作辍学外出打工,不久,吉好也求将大女儿重新送回课堂,还为她解除了一门从小定下的“娃娃亲”。

现在,吉好有作在凉山州民族中学读书,吉好有作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梦想是考上医学院校,学成回家为乡亲们服务。”在她的书桌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这样的励志格言——“天才来自勤奋”。

三岔河乡中心校青年老师刘金贵,对乡亲们舍得下本钱让孩子读书体会更深。8年前,他刚到中心校时,班上有12个学生,后来因为辍学只剩三四个。这两年,辍学的全都返校了。他班上有个三河村的学生叫吉麻衣三,奶奶每天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送他上学。吉麻衣三的奶奶有一次曾对刘金贵说,“再累再忙,也不让娃娃缺一堂课。”

“过去比谁家孩子多,现在比谁家孩子读书好。”村书记某色比日介绍,2016年村里首个幼教点开办时,仅有18名儿童入学,现在村里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适龄学生有400多人,而且村民的眼界更高了,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读书。

村民节列俄阿木家这两年也是喜事不断,尤其是她的两个孩子很争气,儿子热列友聪以优异成绩考上绵阳市第二中学,女儿热列日作当上了村幼教老师。

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说,现在,“投入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积极支持学龄儿童入学,严禁孩子中途辍学”被写进了三河村“村规民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