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战报丨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进新生活迁出新风尚 看村民如何变居民

2020-08-21 10:14:54来源:川报观察编辑:王云

 

/items/202008/20082110162604000017EBF2.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川报观察记者 丁宁 张庭铭 摄影 华小峰

8月17日一大早,天朦朦亮,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沐恩邸社区居民吉子说布换上工作服,在社区广场做保洁。

“我们来帮你!”迎着朝阳,吉子说布的女儿跑到父亲身边,捡拾垃圾、清扫街道……吉子说布与女儿的欢声笑语又一次将沐恩邸社区“唤醒”。

在山上住了大半辈子砖瓦土房的吉子说布搬入新家后已开启新的生活。他不再种地干农活,在社区临时党支部的帮助下,顺利争取到了公益性岗位做了社区保洁员,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为维护新家园的环境出力,对于这样的生活,吉子说布感到幸福满足。

沐恩邸社区是凉山州尚未脱贫的七个县之一,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全县28个乡镇87个村,6259名贫困户搬迁至此。

从山上到山下,从5月12日,他们搬入沐恩邸社区起,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生活习惯、新的生产方式都需要他们去适应,去改变。而,三个月过去了,他们适应得怎么样?

沐恩邸社区“标杆性”的广场

从土房到楼房

楼栋长手把手教了2个月

63岁的吉格日史眼睛不好,看东西模糊,以前在四曲村土房里,升灶做饭都靠着习惯性的记忆。

当她搬进社区55栋2楼一室一厅的新家时,周围的一切都让她无所适从。柴火灶变成了电磁炉,做饭的铁锅变成了电饭煲,搓衣板升级成了全自动洗衣机……不识字的她,连碰都不敢碰。“我不知道用戳什么地方,我怕戳坏了。”

吉格日史靠着用开水冲燕麦当饭吃度过了第一个星期。

社区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海来木呷说,6259多人一下子从土房搬进楼房,大部分人都和吉格日史一样很不适应,有的连住几栋几号楼都不认识,家用电器、电卡更是第一次使用。

社区在搬迁群众入户前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他们入住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走家串户,一边手把手教,一边挖掘居民骨干,培养楼栋长。”

从高半山搬迁下来的阿洛喜欢站在阳台上,漂亮的房子让她怎么也看不够

28岁的莫色阿且,初中文化,在入住新家一周后被选为55栋的楼栋长。吉格日史因为儿女不在身边,成为他重点帮扶对象。

为了让吉格日史熟念操作电饭煲、热水器、洗衣机,莫色阿且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到她家里手把手教她做早饭,洗衣服。“坚持了2个多月,第一个月是我做,她看。第二个月是她做,我看。”莫色阿且说,他用本子将使用步骤,用吉格日史能看懂的符号或文字写下来,贴在每个电器傍边,让她有更深刻的印象。如今,吉格日史早已能熟练操作这些电器。““以前我家的房子又矮又潮湿,到处都是裂缝,每天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现在住了好房子,还用上了电饭煲。”吉格日史笑着说,做梦都她想不到会有一天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石一阿西告诉记者,群众搬入社区,住进楼宇,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许多群众“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社区党员干部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强化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每天的社区大扫除,公益岗位让许多村民到社区当保洁员

从陋习到新风

社区生活对标“四好”看齐

81岁的吉拉马洛住在山上时,家里的垃圾都是往山下丢。“现在住楼房了,环境还那么漂亮,垃圾再也不能乱扔。”现在,他最看不惯有人乱扔垃圾。只要发现有人从楼上扔垃圾或是随地丢烟头,他都要上前劝止。“我对大家都承诺过,住进新家园绝不乱扔垃圾,我要求自己的家人也一起承诺,接受所有人监督。”吉拉马洛是社区63名党员中的一员。

据了解,该社区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很快召开居民大会,通过了《社区居民公约二十条》、《社区居民公约实施细则“三十六”禁》“搬迁到这里来的贫苦户常年住在山上,多数人都一些‘随地就坐’、‘躺草坪’,‘不洗澡’等不好的生活习惯。”社区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海末木呷说,要改变这些“要不得”的习惯,除了社区工作人员入户宣传外,还发动了社区党员亮身份带着全家人做表率。

不仅如此,家里卫生做的好的住户还能得到奖励。吉布打铁日这几天高兴地合不拢嘴,他家被评为这两个月来得分最高的“洁美家庭”,领到一堆牙膏、牙刷、洗脸巾、洗洁精奖品。

社区开展坝坝会,奖励家庭卫生做的好的户主,奖励“洁美家庭”

吉布打铁日家,三室两厅,100余平方米的家被他收拾的干净整洁。厨房里,陈列着电磁炉、微波炉、电热水器……灶台上的厨具摆放的井然有序。厕所里,洗衣机、洗漱台、抽水式蹲便器一应俱全。吉布打铁日说,以前山上没水,经常停电,一个月不洗澡是常有的事。“家里卫生搞不搞都一样,但现在不同了,这么洋气的楼房,不收拾干净总觉得不好意思。”

为了规范安置点内居民的行为,沐恩邸社区临时党支部召集居民大会通过了20条居民公约,里面详细规定了做得好的要怎么奖励,做得差的要怎么处罚。“另外,我们还从每栋楼的居民中选出楼栋长进行自治监督。”石一阿西,党员带头作表率,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社区生活正向着“好房子、好日子、好习惯、好风气”看齐。

居民古比金来,绣了10个香包领到612元”工资”

从村民到工人

培训“赋能”就近就业“领工资”

28岁的古比金来莫以前住在山上,每天不是带孩子就是在田里种地。现在,她靠着在社区彝绣培训班2个月的集中培训,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

8月17日上午,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工坊工坊负责人阿鲁阿嘎来到培训班给制作订单的绣娘们发放手工费。古比金来领了612元,她又惊又喜:“我就绣了10个香包而已,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劳务费。”

居民们每天都在社区广场上跳“达踢舞”

“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这句写在彝绣班教室墙上的鼓励的话,正是住在社区的妇女们参加培训的心声。社区工作人员土比阿几说,月底,凉山州妇联相关部门和企业向社区派发袜子彝绣订单就到了。届时,绣娘们绣一双袜子绣娘能有20元的收入。“社区有100多名考核合格的绣娘,能力最强的绣娘每月能增收2000元左右。”

在社区,不只是彝绣班、厨师班,记者看到,社区入口处多间空房,已被设置成了电工、焊工、砌筑、家政服务、种养殖等各类培训班的教室。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石一阿西说,为增加居民就业能力,两个多月来,社区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联动了周边扶贫产业园、多个大型企业,以此帮助村民外出务工,或在家附近就业上岗,找到了新工作。目前,沐恩邸社区已形成了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兜底)的三种方式,帮助搬迁来的村民们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适应居民的身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