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战报|从一张板凳看凉山州贫困户的移风易俗

2020-08-20 11:01:49来源:川报观察编辑:王云

川报观察记者 张庭铭 丁宁 摄影 华小峰

 

/items/202008/20082011030131900017E11E.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你看,这个线头应该这样缝……”8月12日下午4点,当记者来到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时候,50岁的彝族居民吉觉伍呷正在和4位邻居们一起坐在社区门口缝制查尔瓦。自2个多月前从30多公里外的且莫乡高山上搬下来,只要天气放晴,吉觉伍呷每天下午都要和邻居们一起在门口聊聊天,缝一缝查尔瓦。

与直接坐在地上的彝族传统风俗不同,在昭美社区内缝制查尔瓦的居民们都坐着一个小板凳。“这些板凳都是我们自己买的,住进了新居再坐地上不好意思。”一边搓着羊毛细线,吉觉伍呷一边告诉记者。

从以前直接坐地上到现在坐板凳,凉山州贫困户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张板凳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西距州府西昌100公里,是凉山州尚未脱贫的7个县之一。为了帮助当地的群众脱贫奔康,从今年5月10日开始,当地把原来住在山上1.8万贫困户们陆续动员搬进位于县城周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其中,就包括吉觉伍呷一家人。

搬进了新家,进入了新环境,这让在山上生活了50年的吉觉伍呷高兴不已。但是,没过多久,她发现新居住着不怎么顺心。为啥?昭美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提醒大家一些老习惯要改,“比如坐地上。”

“从坐地上到坐板凳,别看事情小,背后其实是群众搬进新居后的移风易俗问题。目前,这已经成为了我们临时党支部的重点工作之一。”说这话的是昭美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白旭。8月12日下午,当记者见到这个彝族小伙的时候,他正在临时办公室指挥工作人员整理社区内贫困户档案。

从今年5月份起,36岁的白旭被抽调到昭美社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这里的安置和治理工作。在他看来,随着大家搬进新家,基本的硬件设施都差不多达标了,但是风俗习惯方面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毕竟以前很多群众都在山上,要让他们从村民变为居民,一下子改掉以前的风俗难度肯定很大。”

但是,再难也要改。群众不理解,怎么办?“只好用‘笨办法+巧办法。’” 白旭告诉记者,笨办法就是组织县上的帮扶干部和社区内的15名干部一户一户的进入到居民的家中普及示范相关的行为习惯。社区共有36栋楼,每个干部必须包2栋进行入户示范。

巧办法又是什么?“那就是制定村规民约。”为了规范安置点内居民的行为,白旭和临时党支部成员们召集村民大会通过了20条居民公约,里面详细规定了做得好的要怎么奖励,做得差的要怎么处罚。“另外,我们还从每栋楼的居民中选出楼长进行自治监督。”

实施下来效果如何?为此,白旭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6月初的时候,有位年老的女性居民坐在地上被楼长发现了。于是,白旭赶到现场当众严厉地批评了那位居民。这样一来二去,凡是被批评的居民们觉得面子上很挂不住,逐渐的坐地上的人少了,坐板凳的人多了。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批评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道德约束。” 在白旭的计划中,批评只是第一步,后续他们社区还将贴出风俗的红黑榜,定期对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进行公示。“等你下次来的时候,我们说不定还会做得更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