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已有41.9万搬迁群众通过就业脱贫 住进安置点 成为“双职工”家庭

2020-06-30 11:01:56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云

6月初,刚刚搬进凉山州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的彝族姑娘阿尔那洛,与绵阳市丰谷制丝厂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8岁的她对独自外出打工一点都不恐惧,“帮扶干部啥子都安排好了,我们到那边只管干活挣钱!”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建房入住,只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第一步。如何让这些搬迁群众找到新的增收门路,直接关系到脱贫质量。我省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增加劳务输出、提供技能培训等,确保搬迁群众就业务工。截至目前,全省136万搬迁群众中,已有41.9万人通过就业脱贫。

□本报记者 侯冲

家门口就业4类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

6月27日上午,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郭家坝村扶贫车间,缝纫机声此起彼伏。端午假期,有一批订单要赶制,工人们放弃休息主动加班。

郭家坝村是一个移民安置点。车间负责人林福美介绍,车间由浙江省义乌市福田街道援建,去年6月正式投产,原材料从义乌市发来,加工成衬衫再发往义乌,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往加拿大。

“我在成都打过工,也去新疆摘过棉花,都不如在家门口就业好。”村民张敏说,自己和爱人都在车间上班,两人月收入六七千元,是名副其实的“双职工”家庭。

省以工代赈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不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都有扶贫车间,大致可分为4种:园区型、家工坊型、入股型和村集体型。

“园区型”扶贫车间,指的是全省各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产业园区中,按照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的标准认定的就业扶贫基地。

“家工坊型”扶贫车间,是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不强的情况,把生产机器送入贫困户,促进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入股型”扶贫车间,指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成立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既能领取分红,还能获得务工收入。

“村集体型”扶贫车间,即利用村集体的闲置厂房、校舍、空置地等资源,引进投资项目,创办来料加工、农产品初加工等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既有创业又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林福美的扶贫车间即属于这种类型。

点对点服务提供公益岗位,定向劳务输出

搬家当天,阿尔那洛注意到,小区有一顶蓝色帐篷,那是为搬迁居民搭建的“就业服务咨询点”,有人社局工作人员在这里服务。

昭觉县委副书记陈松柏介绍,将引导安置点老乡进入附近园区务工就业。此外,一家浙江服装加工企业即将落户昭觉,在集中安置点建厂。

今年以来,昭觉县还新开发公益岗位3600余个,其中近500个岗位将配置进县城集中安置点。

省以工代赈办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已累计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公益岗位23857个。

我省也为搬迁群众构建了劳务输出渠道。

对口帮扶凉山州的广东省佛山市,点对点定向推送超百家企业、近万个岗位信息到凉山州;还有“佛山人才网”招聘频道远程视频招聘系统开展网络定向招聘工作。目前,凉山州已点对点输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903名,提前完成全年转移贫困劳动力任务。整个“十三五”期间,全省有25.5万搬迁群众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不少安置点还开展“菜单化”培训。泸州市合江县依托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开设“扶贫专班”,开展订单式培训;昭觉县城安置点今年计划组织500人以上,参加家政服务、焊工等技能培训。此外,我省着力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大篷车”“送培训下乡”等培训形式,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短平快”的上岗培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