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里庄枇杷熟了!农旅结合将助推经济转型

2022-03-23 10:46:09来源:凉山新闻网编辑:王云

从冕宁县城一路向西,在牦牛山和锦屏山之间,碧绿的雅砻江水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巾,枕着里庄镇伸向远方……

雅砻江峡谷,山高坡陡,气候湿热,独特的地势地貌和峡谷气候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物产。冕宁“里庄枇杷”,就是这条峡谷上一张“金色”的名片。而位于半山腰的经营村一组,是“里庄枇杷”的主产地之一。这里的枇杷果大色正,汁甜肉嫩,是不可多得的果品,更是村民们增收的重要产业。

眼下正是枇杷成熟的时节,金黄的果子一串串、一团团、一簇簇,在微风中摇曳,等待人们来采摘。经营村枇杷种植户、致富带头人王仕洪正在自家的枇杷地里查看果子成熟情况,手机一会一个来电。“明天就开摘了!你们直接上来拉吧。”话虽不多,但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看得出今年又是一个枇杷丰收年。

“客商们都知道枇杷要成熟了,都在催问。”王仕洪说,经营村的枇杷由于果型大、汁水多、口感好,往年,有的客商来晚了,枇杷都没有了。

经营村,二十世纪90年代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由于人均耕地少,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玉米、水稻和土豆,靠传统农业解决温饱,经济收入主要是栽桑养蚕,群众吃饭穿衣都困难,年轻人大都背井离乡,到异地他乡务工。王仕洪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人多地少,靠天吃饭。想多赚一点钱,只有到外面去打工。”王仕洪说,在出去务工的几年里,他看到外地和家乡的差距,便暗自下定决心要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而此时,村镇两级也正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请懂枇杷种植技术的农技员,指导村民发展枇杷,三年后枇杷种植果然有了收效。2015年,在外闯荡见过世面的王仕洪回村,看到家乡种植的枇杷又大又甜,便认定种植枇杷能增加收入,于是也回乡开始种枇杷。

王仕洪种枇杷的经历并非一路坦途,最初由于不懂技术,导致王仕洪没有赚到钱,差点放弃种植枇杷。好在他最终还是振作起来,开始四处学习。“到德昌、米易、攀枝花到处去找人家学,也得到大家的帮助。这样才慢慢找到种枇杷的门道。”王仕洪说。

在农技员和王仕洪的带动下,经营村的村民们也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种起了枇杷,而他们也将所掌握的枇杷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村民们因此得到了实惠。2017年,经营村整村脱贫。

尝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后,经营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力也纷纷回到村子里,鼓足干劲发展枇杷、青椒、地瓜等产业。他们还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平台做起产品销售直播、微商,把自家生产的无公害的绿色产品销往州内外市场。如今经营村的枇杷种植规模已从最早的几十亩发展到了近500亩,实现亩产收入近万元,村民们仅种植枇杷一项收入就达500多万元。

“通过整合,经营村重新组建了经营村经鸿种养殖合作社,目前合作社主要负责全村枇杷、青花椒等种植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据里庄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副镇长邓明国介绍,经营村开创了“庭院经济+合作社”模式,打破缺少土地的制约,2021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8650元。除了枇杷外,今年经营村种植青花椒近2500亩,种植地瓜预计达400亩。

里庄镇党委书记邓思勇表示,村镇两级将着力提升“里庄枇杷”这张名片的含金量,通过举办枇杷观光采摘、地瓜采挖品鉴等活动,促进经营村乃至整个里庄镇农旅结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服务业,推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雅砻江两岸的青山上,枇杷熟了,这里的人们正通过勤劳的双手实现致富奔康的梦想。(覃勇 记者 蒋映春 程宗萍 马海伊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