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村里有问题,找干实事的“张书记”

2020-04-07 10:25: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云

四川在线消息(通讯员 马嘿依姑)2018年4月,张琴来到冕宁县锦屏镇海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海泉村位于冕宁县锦屏镇西部,全村幅员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35亩,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149户414人,其中建卡贫困户20户76人。

成为“大蒜书记”

2018年7月,海泉村因选种失误致使大蒜品质欠佳,种出来的大蒜瓣多、小,加之大蒜主产区云南、山东、河南等地丰收,市场行情低迷,在内外原因影响下,3万斤滞销大蒜成了海泉村老百姓的“心头之患”。

眼看村民们一年的辛苦即将付诸东流,刚上任不久的张琴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一方面,召集村组干部和村民集体商议,共同磋商寻求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她动用身边一切“关系”寻找销路。然而,却遭遇了闭门羹等难题。

时间一天天过去,滞销大蒜还没寻到出路,村民们也越来越着急。为尽量挽回村民损失,张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动员老百姓把大蒜按品质分类,然后提上大蒜样品,挨家挨户到县城餐馆、酒店、菜市场上门推销,联系机关单位请求以购代捐,恳请宣传部门、工会组织帮助宣传,联系邮局帮扶走网络销售……

在多方沟通和不懈努力之下,海泉村滞销大蒜终于找到“出路”。冕宁县新闻宣传中心、景好火锅、县邮政分公司、县教育局、小丁企业等单位和企业纷纷伸出援手,帮宣传的宣传,帮采购的采购。免费运输、免费包装、免费邮寄……海泉村大蒜出名了,还远销北京、西藏、广东、河南、山东、重庆等地。

“那段时间我瘦了6斤多。当最后一车大蒜运出村里时,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回忆起销售大蒜的经历,张琴感慨万千。她说,为了把滞销大蒜销出去,母亲生病住院20多天都无暇顾及。直到有一天,妹妹在朋友圈发表一段感慨,我有一个六亲不认的姐姐时,眼泪决堤。

经过1个月艰辛努力,张琴成功为50多户村民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这让村民交口称赞并亲切称她为“大蒜书记”:“县里来的这个女娃娃,是个干实事的人。”

产业扶贫断穷根

解决了村里大蒜滞销后,张琴把工作重心转到产业发展中。在对全村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后,发现本地生猪品质好,备受市场青睐。但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导致销路不广。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张琴和同事们决定与当地一家公司合作,由农户自发入股成立猪肉加工作坊,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猪肉深加工。

目前,作坊已开发出酱肉、烟熏肉、腊排骨、香肠、火腿等产品,1年时间里累计实现销售额近70万元,不仅解决了10余人临时就业问题,还带动海泉村及周边乡镇150余户农户的生猪销售,惠及全村149户,414人(包括贫困户20户76人)。目前,村里争取到国家扶持基金110万元,正准备扩大作坊规模,带动整个锦屏镇甚至周边乡镇生猪养殖。

在发展猪肉深加工的同时,经过多方考察,张琴得知有家龙头企业在外县发展藤椒种植,由公司有偿提供种苗、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签订合同包回收。于是,张琴在朋友的陪同下,立即到公司基地实地考察,并邀请公司老总、技术人员到海泉村测量海拔、气候、土壤等条件。不久后,海泉村适宜发展藤椒种植消息传来,张琴立即组织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公司基地实地考察,召开产业发展大会号召村民种植。

“藤椒树发展起来后,我们准备发展林下养殖,散养泸宁鸡,提高产品附加值。”张琴说,海泉村已有60多户农户种植了藤椒,还套种了大蒜、马铃薯、豆类等矮秆作物。投产后,仅藤椒一项,平均每亩地可增收8000余元。

有问题找张书记

“有问题找张书记,一定会解决!”

现年53岁的海泉村一组村民王强明,左眼失明,常年生病、丧失劳动力,和兄弟住在30平米的小屋里,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

张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为王强明办理了残疾证,争取了残疾补助。不仅如此,还给他家发放免费藤椒苗,帮助发展产业脱贫。为了让王强明一家住得好、穿得暖,张琴在冬天送棉衣、棉被、羽绒服的基础上,协调帮扶单位,协调银行贷款,正在为王强明家新建房屋。

解决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问题,解决3个村民小组300余亩地灌溉用问题水,协调资金为5户边缘户修建安全住房,开展勤劳致富及卫生评比,自己掏钱购物看望困难群众,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达200余件……如今,张琴已经成了村民的贴心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