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聚焦 凉山建州70年丨凉山新名片: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2022-11-03 11:01:5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11月3日,《四川日报》刊发整版文章《凉山新名片: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聚焦凉山建州70年来依托绝佳的自然禀赋、气候条件、文化优势,实施精品景区带动、旅游品牌打造、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泸沽湖、螺髻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构建以“国际阳光康养”为重点的文旅服务产业体系。

11月3日《四川日报》报纸版面截图

川观新闻记者 王云 何勤华 凉山观察 颜雨秋(图片除署名外由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阳光下的邛海,波光粼粼,一艘艘白色的帆船停泊在蔚蓝色的湖中央,站在岸边极目远眺,碧波浩渺,水波不兴,宛如人间仙境。曾经,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也曾陶醉其间,在游记中赞之“碧水秀色,草茂鱼丰,珍珠硕大,美不胜收。”

今年10月,提升改造后全新亮相的西昌邛海西岸湿地公园,景色更加美丽,基础设施更加齐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吸引了更多游人前来游览。

旅游扶贫新村。

邛海国家湿地公园靓丽呈现,是凉山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凉山旅游由表及里、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兴旺之路。

充分发挥天然资源优势,促进阳光康养与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凉山州将重点打造安宁河谷阳光康养医养、大凉山民族文化体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三江”高峡平湖观光、航天科技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红军长征线路等旅游品牌,建设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绿水青山彰显旅游美景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境内拥有复杂多样的地貌,高山、峡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适合避暑、避寒、避霾的宜居康养区域之一。

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银装素裹,脚下的草地苍翠欲滴,身旁的羊群、牛群在湖边悠然地吃草……这是在凉山州冶勒湖景区经常能看到的景象。

凉山州拥有富饶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目前全州查明旅游资源20543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3386个,分布有8个大类、26个亚类、131个基本类型,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余个。邛海、泸沽湖、马湖、彝海等湖光秀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奔流,螺髻山、泸山、恰朗多吉雪山等景色各异,冕宁灵山、喜德小相岭、昭觉谷克德高山草甸等美不胜收。

高山“朵乐荷”。刘英摄

2006年,凉山州委、州政府作出“一办三创”决策部署,即承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4A级景区,从此凉山旅游持续发力、阔步前行、成果丰硕,开创了凉山旅游发展新局面——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成功创建西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创建邛海、泸沽湖、螺髻山、灵山等4个国家4A级景区……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见证了凉山旅游基础设施大改善、城市面貌大改观、旅游产业大突破、城乡经济大发展的辉煌成就。

目前,凉山旅游正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世界旅游目的地、大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三区联创”为抓手,以建设“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目的,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构建“一核五区三带多点多线”发展格局,彰显出了凉山州委、州政府对旅游产业这个一边挑着绿水青山、一边挑着金山银山的“金扁担”的重视。

守正创新延续文化根脉

“我看到朋友圈发的这里景色很美,一直很向往,一到假期,我就把家人带过来玩。来凉山旅行,不仅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还可以学到很多文化知识。”国庆期间,从成都到西昌旅游的游客袁敏说。在邛海西岸,观鸟岛、银鳞沙滩等处,都留下了袁敏一家人的身影。

西昌邛海。邹森 摄

凉山州历史文化遗迹厚重。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关隘,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成昆铁路复线(凉山段)有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迹,盐源老龙头遗址被视为“四川青铜文化中除三星堆和金沙之外的第三大考古发现”。目前,凉山州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国、省、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4个、60个和5个,有博物馆、纪念馆7个,馆藏文物2万余套,古籍16176册,美术馆藏品1169件(套),传统乐器76种,藏品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凉山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完整地保存了彝族文化,曾经的摩梭人“走婚”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千百年来,彝、汉、藏、回等14个世居民族共居一地,展现出凉山多元一体、民族团结的风采。

凉山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长征过凉山,历时28天,纵横10县(市),建立了长征途中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政权、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泸沽分兵、彝海结盟等历史事件谱写了民族团结辉煌篇章,在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富厚。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国家级20项、省级93项、州级139项、县级571项,另新发现284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13名、州级非遗传承人369名;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03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110项、州级135项、县级546项。

螺髻山黑龙潭。 邹森 摄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立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从突出规划引领、夯实旅游基础、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品牌营销、健全利益联系机制等方面着力,全州文旅产业呈现出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旅供给力、文旅竞争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势头,累计2.09亿人次的游客流连于碧水丹山,徜徉在古老坊巷……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904.65亿元,占全州GDP的24.4%。

凉山州还成功举办了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主会场、凉山州民族文化艺术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等重大节庆活动,倾力打造“民族音乐之都”、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戏剧的香格里拉”等文旅品牌。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全国、全省各类大型旅游推介会,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宣传凉山文旅特色产品,凉山文旅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升位,初步形成“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州委九届五次全会吹响“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号角,全州文化发展大会出台“1+2文件”,明确“创建四川省文艺副中心、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施“八大工程”,开展“六大行动”,培育“四大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

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时代主题,以及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瞄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大奖,创作一批讲述好凉山故事、传递好凉山声音、展示好凉山形象的精品力作。

泸沽湖。 邹森 摄

完善文旅产业布局。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等规划相衔接,围绕阳光康养发展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民俗体验、温泉养生、红色教育等新业态,推动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州为抓手,加快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冕宁、宁南、普格、盐源、木里、越西、昭觉、雷波、金阳等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资源、资金、项目、政策、服务等围绕旅游业聚集和布局,做强做优文化旅游首位产业。

安宁河谷。

同时,持续发挥文化旅游“扶志”、“扶智”、就业增收等优势,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全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绝佳的自然禀赋、气候条件、文化优势,凉山州实施精品景区带动、旅游品牌打造、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推动泸沽湖、螺髻山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构建以“国际阳光康养”为重点的文旅服务产业体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