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章《凉山叙事》:把凉山脱贫攻坚的艰辛讲给你听|西岭雪·品读

2022-08-25 15:42:33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云

何万敏

亲爱的朋友你好!记不起有好长时间没有给你写信了。

先是有了电子信箱,以后有了手机视频,联系起来都很方便,即使远隔千山万水,还能相见一笑。当然人也就变懒了,不再取出信纸、拿起钢笔给家人或者朋友写下所思、所想、所要掏心掏肺的话语,你说这是进步还是退化呢?“电话利用了自然,却也反自然。它破坏了距离法则。它把空间挤压了。”这句话摘自作家罗伟章的《凉山叙事》,而我重新提笔写信与你,正是按捺不住兴奋要与你分享读完作家这本新书的快乐。

罗伟章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凉山叙事》2022年6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它像是一封长信,就是用书信的口吻把20万字分作十四章,每一章比较集中地讲述一个内容,读起来轻松、亲切,巧妙地把思绪带到“共情”的氛围当中了。

你知道,我所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曾经是中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三区三州”之一。所以这里的干部群众都深感压力,觉得凉山的脱贫攻坚,是事关中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作家罗伟章来凉山蹲点创作,把笔力放到这块土地上,是要“让读者真正理解这块神秘的土地”。

那么,该如何认识凉山呢?

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凉山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历史、现在、未来,就像从今天的州府西昌市到曾经的州府昭觉县,要翻过尔舞山,大山是一条时间隧道——山的两边,仿如两个世纪。近几年,特别是脱贫攻坚战以来,“悬崖村”不再蜀道难、下“绣花功夫”精准扶贫、扶贫队伍攻坚有力、扶志扶智移风易俗、产业发展助力增收等,让大凉山发生了巨变。你看看,这像不像穿越呢?

现在,如果你来到凉山,肯定会为之动容、赞叹。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脱贫。至此,四川省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然而,迎来这幸福时刻之前却充满艰辛劳累,甚至奉献牺牲。一步步地跋涉,每一步都洒下了汗水心血,每一步都扣人心弦。如果说,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一部人类减贫的伟大史诗,那么以凉山州脱贫攻坚为标本的实践,堪称这部史诗中厚重的华章之一。

《凉山叙事》聚焦凉山,具体选取昭觉县为观察“样本”,同时将部分话题延伸到喜德县等,从多个关键层面剖析贫困的多重生成缘由,细致考察脱贫攻坚系统工程中的具体做法,深入阐释兑现承诺消除绝对贫困的现实意义,立体地以独具品质的文学呈现时代重大主题。几个外地到凉山帮扶干部的视角是引领线索,贯穿起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重要环节,如移民搬迁、住房改造、乡村通路、农业革新、禁毒防艾、学前学普、控辍保学。罗伟章采用娓娓道来的方法,始终围绕一个主题——一些难以改变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改变?带着读者面对困境,解释疑惑,思考问题,畅想未来。他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易近人的,不是冷漠考察的而是感同身受的,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娓娓道来的,不是急于下结论的而是多观点探索的。

记得我们聊过,我认为,了解凉山应该建立一个基本的立场,即要用文化包容的眼光,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以及由此派生的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状况,去认识与理解,要有平等意识与人文关怀,你才会享受到民族文化的斑斓缤纷。而罗伟章难能可贵的出发点正是:“不深入认识这个民族,我的书写将毫无意义。”

脱贫攻坚其实不好写,类似看起来十分重大的题材,如果不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采访的功夫下得很深,拥有大量第一手鲜活的素材,又对过往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容易落入俗套。还因为,脱贫攻坚战概括起来讲,它的内容同质化也是明显的,尽管每一个地方具体做法各有不相同。我读到一些书写凉山的,发现套路是这样:由于语言不通扶贫工作首先不被群众理解,接着一段写要么放弃要么坚持的思想矛盾过程,然后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别人,开展工作的方法可以是在特色农业种植选择当中,也可以是在动员家长让孩子走进学校读书当中,还有解决彝乡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按传统习俗还是依靠法律,必要的数据证实各项指标的升腾,证实扶贫工作的成效。总之,简单报道似的笔法显得空洞、干瘪、冷静。

文学写作必须重视细节,重要的细节组成人物或事件的节点,连贯衍生各环节的进程,最好还能形成推进故事的文本节奏。这般叙事能力,是小说家的强项,也成为检验其手艺高超的不二法则。即使对于上乘的非虚构写作来说,道理同样如此。

用文学的笔调,以纪实的方法,追寻脱贫攻坚进程中普通人跌宕的生命历程和时代的精神状况,具有现代性的现实主义,使我们了解到脱贫攻坚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些烙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生活动态、生命样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显然有着别样的光彩。就像作品中提到,“扶贫干部的奉献,说责任和使命,当然是的,但他们除了是党员,是干部,还是具体的个人,他们能那样投入情感去付出,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同时也收获了情感。”

看得出来,罗伟章对创作投入了很深的感情。“内心矛盾的撕扯,时时让我不安,”他坦言,“任何一点细微改变,都会波及我的情绪。”作品的思想性由严肃的论述延伸,衔接于讲述的故事间,奇怪的是没有“违和”感,倒还升华了主题的品质。邻里人家拉家常似的叙事,就把生命的根扎下了凉山热土,扎得结实,似乎正是厚土滋养了大树、人群,还有这部文学作品。

长于思考特定时空之中人物命运的罗伟章,依然看重的是人。“人世间有体温,有情感。人类的情感让他们审视和检测自己的行为……”这是人世间之所以美的最深沉的理由。像这样的思索,我相信生成于叙事,并与脱贫攻坚主题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但这里的叙事是一种论述的方式,它突破了故事的呈现,游离于故事以外,暂时抽离出来另作一番审慎的思考。

罗伟章做得够好。为了“尽量去与事实靠近”,下功夫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凉山叙事》勾勒了彝族文化、传统习俗和观念嬗变,沉潜到地方民族发展史的内部,探寻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涵养,追问传统文化所塑造的民族生活形态和道德责任。用作家的话说,是从历史积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梳理与解读。舒缓温情的文字叙事,建构起缜密完整的逻辑关系,组构成为宏阔的主题叙事,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是山川江河与传统文化一起形塑了凉山彝族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那些为摆脱贫困奋力拼搏在第一线的干部群众,值得用真切的文字记录他们的呕心沥血、慷慨付出,并给予深情赞美。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消灭绝对贫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回望来路,可以说,《凉山叙事》是一部感情充沛之作,一部交织历史与现实的厚重之作。读起来令人感动,竟也让我这个在凉山土生土长的记者心潮难以平复,所以禁不住写信告诉你——远方的朋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