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四川日报》12版刊发《普格最美的遇见》,讲述作者与“火把圣地”“温泉之乡”“阿都故里”之普格的美丽邂逅,从“火”“红”“景”三个关键词,勾勒普格的风景人文民俗文化。
6月21日《四川日报》12版截图
螺髻山九十九里温泉瀑布。
身着民族盛装的彝族小伙和姑娘在溶洞取火。
▼位于螺髻山南端、海拔3200米的海口牧场。 本版图片均由党青 摄
每一次行走,总有一些惊喜。当再次踏上凉山彝族自治州这片多情的土地,我被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满血激活,脑海里浮想联翩,神秘的阿都文化,多彩的草甸湖泊,神奇的温泉瀑布,浪漫的索玛花海,永远的红色印迹,还有如梦如幻的螺髻山脉,那个被我们叫惯了的普格,却被彝族同胞称为“日史普基”,那里是“火把圣地”“温泉之乡”“阿都故里”。5月的普格,正是花事缤纷之季,迎着初夏的风,我所有的期待和好奇已被“火把节发祥地”的熊熊之火全情点燃。
□盛红
取火记
清晨,在从西昌驶往普格的路上,我悄悄搜索了普格的第一个关键词:火。
早在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普格便已建乡,属西昌县管辖。1952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普格县人民政府。这个被称为彝族“火把节发祥地”的普格,第一个火把节场地便在普格县的日都迪萨。
到日都迪萨取火去!一行人也都兴奋起来。从普格县城出发,经过40公里的车程便抵达耶底乡日都迪萨。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要到日都迪萨去,那里山泉在自由地流淌。我要到日都迪萨去,那里山花已开满草原。”正如彝语中“水草丰茂的草场”之意,眼前是一片海拔3500米的开阔草原,四面环山,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脚下的草地厚实绵软,几股清泉自地底汩汩流出,从草场穿肠而过,远处的草甸层层叠加,勾勒出柔美的曲线和深深浅浅的翡翠绿。“春天是日都迪萨最好看的季节,那才叫一个美呢!绿草如茵,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周围山上开满五彩缤纷的索玛花,烂漫芬芳,真是人间天堂。”同行的普格人说。
这片开阔的小盆地,真是举行火把节天然的场地,不愧为“云端上的火把场”。这时,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雨,身着民族盛装的彝族“七仙女”在数位彝族阿哥的保护下,快速朝取火的溶洞奔走,佩戴的银饰发出叮铃铃清脆的响声。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凉山彝族火把节,彝语叫“都则”,为祭火之意。
迎着飘飘洒洒的细雨,我们跟随取火的队伍来到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溶洞前,当地人称“玛瑙溶洞”。溶洞前有一块平整的绿色草地,与溶洞相辅相成,仿佛一个天然的音乐广场。眼前的悬崖峭壁,如刀刻斧凿,还有那些从岩石缝里长出的绿植,让我感受到一股无声又强大的生命气场。沿着溶洞往上攀登,出现一片呈漏斗状的天坑,以及直径几米至几十米不等、幽深莫测的岩溶石洞,据说有数百余处之多。它们安静而不动声色,默默地诉说着天工造物的神奇力量。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点燃圣火的地方?
这时,姑娘小伙们已将手里的火把点燃,并在他们的手里欢快地传递,甜美的歌声也在山凹间回荡。当地朋友附在我耳边轻声说,彝族火把节既是他们的“狂欢节”,也是阿哥阿妹的“情人节”。火把节那天,隆重的开幕仪式后,苏尼击打羊皮鼓祈愿五谷丰登,幸福来敲门。各家姑娘都会穿上最精美的服装,戴上最昂贵的首饰来到火把场参加选美比赛,男男女女也在火把场睃寻彼此的心上人。
雨过天晴,蓝天白云、高山草场、神奇的日都泉水、彝族少女花儿般的笑脸、调子悠长的“朵洛荷”、原始的阿都彝族民俗及瓦板房,满满地装进我的眼睛里记忆里心田里。
红色记
5月的普格,天亮得格外的早。这一天,我们的重要行程便是追寻那片红色的印迹,开启漫游普格的第二个关键词:红。
第一站是位于普基镇的红军树村,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与248国道毗邻,是珠海市对口援建普格的民生工程。车至红军树广场,远远地便被一棵高大茂密冠盖如巨伞的大榕树牢牢地吸了睛。拾级而上,一边是一棵看上去需10人以上才能合围的古榕树,一边是一座高大庄严的红军塑像。
据《普格县志》记载,1935年5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参谋长郭天明的率领下渡过金沙江,一路进入普格境内。他们在大水塘村头的这棵榕树下休息,尾随而来的国民党飞机准备投弹轰炸,红军战士不顾安危,将村民集中于榕树下,安全躲过轰炸。敌机飞走后,红军战士便在榕树下向当地群众做革命宣传,并在大树上刻下“红军”二字。如今,树上的“红军”二字依稀可辨。
红军在普格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岁月沧桑,日月作证。几十年来,当地百姓为缅怀当年的红军,一直把这株高达30多米、树龄四五百年、苍劲挺拔的古榕树敬称为“红军树”。1998年,红军树所在的坪塘村更名为“红军树村”。
继续沿着“红”的指引漫行,来到红军树村的一个集中安置点珠海新村。小巧、精致、生态、散发着浓郁阿都文化的主题建筑沿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白色的外墙与背后的群山、蓝蓝的天空互相映衬,美成一幅风景画。这里不仅有舒适的住房,还配备了村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科技培训站等。每户住房之间的路口,都有暖心的标语,将提示功能融入哲理格言,既乡土又文化。在路上邂逅一位村民,他告诉我说,过去可不是这样,入户路全部为土路或者田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污水、垃圾、粪土以及到处乱跑的畜禽,简直没法下脚。眼前这变化,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对口帮扶红军树村,开发建设农旅产业示范园,帮助当地高标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带动当地老百姓真正走上致富之路。农旅项目包含了红色旅游体验区和现代化农业种植和管理区,在四川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示范园已种下第一批白肉枇杷树苗,示范园开始发挥产业带动功能。
置身成行成排的枇杷果园,虽然树苗尚未长大,但我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里绿树成阴、果香弥漫。今天的红军树村,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对口帮扶,村民已经走上了红色旅游和乡村生态观光旅游的新村之路。
寻景记
“普格的太阳,甘洛的风,昭觉雨当过冬”。在普格,每天都被温暖的阳光唤醒,一睁眼一推窗,就能嗅到空气里阳光的味道。“冬无严寒春高温,夏无酷暑秋凉早”,春秋长达9个月的普格,滋养了美丽的山山水水,也成为人们转山转水度假康养的追逐之地。阳光,温泉,草甸,花海,彝家美食……我脑海里又有了一个关键词:“景”。
普格,彝语里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而位于螺髻山南端、海拔3200米的海口牧场,再次将漫游的脚步引向那处绝美的风光。从普格县城出发,汽车沿着盘山公路攀升约30公里,便到了海口牧场。
5月,本该是索玛花盛放的季节,如果不是刚刚落了一场雪把花瓣都打落了,眼前便可见那一丛丛一树树的高山索玛花盛放在茸茸草甸上的奇观。远远地,我看见牛羊悠闲散漫地吃着草料,不时有马儿奔腾嬉戏,发出嘶鸣与有力的马蹄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
海口牧场可有海?迎着山风朝牧场深处奔走,在西南角果真有一高山湖泊,俗称“海子”,形如一弯弯月,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色草海之间,水面银辉闪闪,波澜不惊。从无人机里往下看,更是形如一把蓝色的弯镰,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如果说海口牧场如一枚秀美的草甸明珠,那螺髻九十九里温泉瀑布就惊艳如珍稀之宝石了。曾经见过泡过的温泉无数,而像这般从天上飞来、从悬崖上冲刷下来、从溶洞里涌泻出来、从高山上漫流下来,以无数种你从没见过的姿势,带着常年平均40摄氏度的氡温泉,你可曾见过?想象一下,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上泡个温泉,脚下竟是万丈深谷,是什么感觉?
螺髻九十九里,一里一景,九里一奇观,共九十九景,故名螺髻九十九里。
螺髻九十九里位于普格县乔窝镇,作为螺髻山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百瀑谷、螺髻第一峰、云端之上、原始森林四个景观群。百瀑谷由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温泉瀑布形成一个宽达200余米的温泉瀑布群,其中最高一个瀑布落差50米,温泉水带着丝丝热气和水雾飞泻而下,所经之处又形成无数个壮美的石钟乳群和无数个天然水潭。更神奇的是,在温泉瀑布上游仅50米处,却有一个螺髻第一峰的雪水融化后形成的活水湖,水温截然相反,四季冰冷刺骨,可谓冰火两重天。
顺着挂壁温泉上行,仿佛是地下烧开的一口大锅,止不住的丰富的温泉水喷涌而出,形成6个小岛汤池,岛内还有天然的洞穴温泉。穿梭浸泡在一个个岛屿之间是一种享受,站在峭壁上的观景台俯瞰整个山谷,则是另一种享受。居高临下,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林木葱郁、灵崖异石、飞瀑流泉、溪流蜿蜒,令人心旷神怡。据专家介绍,该温泉属于世界罕见的氡温泉,是温泉中的贵族,在古代被称为太阳之水。如此神奇之水,怎能不令人趋之若鹜?
有人将螺髻山称为峨眉山的姊妹山,一个描蚕蛾之眉,一个挽青螺之髻。螺髻山,当地彝人心里的“安哈波”,那五百里山峰究竟有何不同?为了到螺髻山观日出,我们提前住到螺髻山下彝寨民宿。
果不其然,第二日登螺髻山,妥妥地应了那句“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索道上下太阳两张脸,气温也呈现出高低温差之别。一路上山,浓雾越来越厚,我终于停在了海拔3600米的黑龙潭。
雾锁螺髻是一景。远望烟霏林箐,岚光幻彩,苍蔼凌虚;近察则杂树生花,索玛花争艳。那浓得化不开的深雾,淹没了青山绿水,却将黑龙潭的深水与影影绰绰的树影泼洒出一幅水墨山水,有种看不透看不够却又不想走的依恋。
盘石枯木又一景。原始古老的山峦,冰川时代遗落的长满青苔的山石,刀刻斧劈的石峰,总有一款令人心动。古籍中称螺髻山有72峰,36个天池,18项胜景,25坪,12佛洞,又说还远远不止。那些从枯树里生长出的树,从石缝里蹦出的树,从苔痕上冒出的树,从湖水里独木成林的树,总能让我动容。
千峰叠翠,万派环宋,山势雄奇,湖泊如星,胜境遍布的螺髻山,此番冰山一角,我在心里默默许愿,与山水相约,他日还将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