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白塔 刘飞摄
霁虹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会理坝子呈南北走势,周围皆山,宽阔敞亮,在东边城河旁突起一支高约十余米的山脉,蜿蜒灵秀似龙,一直向南延伸,在城南十余里处,耸起一座峰峦,白塔就建在这座山峰之巅。
会理白塔 刘飞摄
据乾隆版《会理州志记载》,“治东南三十里葛砧山建文塔,倾颓久矣,建自何时无考。”会理很早就在城东南三十余里处的葛砧山建有文塔,因年代久远而倒塌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州何咸宜携地方贤良择址于城南巽峰之巅,委地方士绅康孝严、邹秉均等筹资派工修建。置塔于东南方空旷之处。此塔号称“文塔”,塔形如巨笔,矗入云天。
据同治版州志记载:“塔层九级,高约十丈,周广十六丈,塔畔建魁星阁一所。”因塔身白色,人们习惯称其为“白塔”,将其山称为“白塔山”。按“高约十丈”计算,应有三十余米,塔形上小下大,呈方形角锥状,为层檐式砖结构建筑,各层四角的仿古亭角向上斜翘,灵动有致。拱门上方刻有“秀冠三绛”横额。
不了解会理历史的人,看不懂横额内容。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相如使西南夷,置十五县,会理当时名“会无”,与会无县相邻设有一县名“三绛”,之所以名为“三绛”,据记载,当年司马相如到达那里时,天空突现三片绛云,故将其命名为“三绛县”,故址在今会理市黎溪镇境内。三绛县至唐时并入会理。
塔底座高二米余,方形,红砂石砌成。每面十块,每块表面都有浮雕,各块之间用刻着竹节或花卉的薄石条竖横相隔,构成四十幅镶着花边的图案,雕工精美,形象丰富,有“孙悟空偷吃人参果”“包公审案”等故事传说,有“双凤朝阳”“鲤鱼跃龙门”等吉祥象征,有“狮灯图”“龙灯图”。其中,“龙灯图”形象地刻画了会理传统民间舞龙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史价值。
1992年,会理县政府出资将白塔损毁部分修复。白塔山因其人文厚重,景色优美而成为会理的一处游览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