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木里一户贫困户 出了3位大学生

2021-03-03 11:01:3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邱子布(右)一家全家福。 邱子布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冲

一家3代6口人,在老屋前合影——这是2月16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发起的“不一样的四川全家福”大型互动征集活动中,收到的一张既普通又特别的全家福照片。

说普通,这是一张再平常不过的全家福合影;说特殊,因为照片的主角是一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家里的3个孩子都是大学本科生。

“绝不能像我一样,吃了没文化的苦”

这户家庭来自凉山州木里县茶布朗镇然面村。户主叫邱偏初,大女儿邱友各就读于四川民族学院、二儿子邱子布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小女儿邱友落就读于西南医科大学。

邱偏初的父亲80多岁,妻子长年患病,3个孩子一直在上学。但生活再困难,邱偏初也从未动过让孩子辍学的念头,“绝不能像我一样,吃了没文化的苦。”邱偏初不识字,外出打工,领工资时需要本人签字,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需要工友帮忙代签。

当地一些人家,只让男孩继续念书,女娃娃念完初中就要去打工。邱偏初的亲戚朋友没少这样劝他,但每次都被他拒绝,“3个都念!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读书。”

小女儿邱友落记得很清楚,每年开学前,父母都要从衣柜拿出家里所有积蓄,用塑料袋严严实实地包好,交到他们手里,作为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

2014年8月末,大女儿邱友各马上要升高中。临去县城高中报到的前一晚,母亲走遍全村,借回了4000元,作为邱友各的学费。“借钱时妈妈挺可怜的,她要犹豫很久,想怎么开口对方才不会拒绝。”

三姐弟也从未辜负父母的希望。念小学时,他们就在镇小学附近租一间木板房。一起去上课,回到家里大姐给弟弟妹妹做饭。读初中以后,三姐弟便到县城寄宿。尤其是邱子布,成绩始终是全县第一。2017年高考,他成为木里县理科状元,考入南京财经大学。那也是他第一次走出木里县,走出大凉山。

“毕业后都要回凉山,报答父母回馈家乡”

“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家乡一年一个样。”邱子布说,印象最深的还是交通的改善。然面村距离县城170多公里,以前全是土路。他读高中时,早上7点坐车,晚上6点多才能到县城,如果遇到雨季,路面泥泞再赶上堵车,可能后半夜才能到县城。这次春节回家,邱子布早上8点在木里县城上车,中午1点就到村里,“都是硬化路,快得很。”

邱偏初一家享受了“彝家新寨”政策,原来的危房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屋顶重新修复,再也不会四处落土;土墙刷成了白色,比过去干净整洁不少;屋子里还有政府赠送的衣柜、碗柜、电视机、洗衣机等。

挣钱的门路也越来越多。如今,邱偏初夫妇种了6亩地,养殖猪、牛各6头。镇里又新建了蜂蜜加工厂,邱偏初养蜂采的蜜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

最让他省心的还是3个孩子的学费。本以为上了大学,三姐弟的学费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结果算下来,自掏腰包的部分很少。

茶布朗镇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镇党委副书记肖琳介绍,他们帮3个孩子申请了生源地贷款,解决了大部分学费问题;联系浙江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资助他们上学。

“娃娃们很努力,在学校拿了不少奖学金,我根本不用为学费发愁。”邱偏初说,大女儿毕业后准备回凉山州;小女儿读的是医学定向生,毕业后回到木里县工作。走得最远的邱子布,正备考凉山州选调生。“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邱子布每次外出求学时都会想起,走出去,是为了有朝一日更好地回来,“我们三姐弟毕业都要回凉山,报答父母,回馈家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