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助力乡村振兴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2022-09-14 13:55:45来源:凉山新闻网编辑:王云

凉山,以山为名,山大地薄、沟深坡陡、发展不足是客观实际;但林草茂密、绿水青山也是凉山最大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凉山州始终恪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立足“生态立州”战略布局,围绕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稳增长、促发展主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短板弱项,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林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强化林下经济发展科技支撑、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实体经济、科技活力、人才汇集、资本投入“四位一体”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产业融合、绿色共享、生态高效、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林下立体经济产业示范带(园区),探索了一条适合凉山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扶贫促双赢的生动实践

林木葱郁,青翠欲滴。溪流潺潺,鸟鸣悦耳。光洁的水泥路顺山蜿蜒而上,伸展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一座座精美的小洋楼点缀在绿色的林海中。

这是凉山林业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远近闻名的林业产业第一村——宁南县幸福乡茶岭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村全心全意发展核桃、茶叶、板栗、杉树,林上林下经济齐发展,人均纯收入跃升到2万元以上。通过林业发展,山沟里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除了茶岭村的成功经验,在大凉山,因发展林业产业从而脱贫奔康的县市乡镇还有不少。

山上栽树子,江边种花椒。有着“中国青花椒第一县”美誉之称的金阳县每到夏季椒香四溢。青花椒的大面积种植,不仅圆了村民们的致富梦,一道道椒林更成了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近年来,凉山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在深入实施生态扶贫专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结合原则,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提高林地生产力,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推广“林禽”“林畜”“林药”“林旅”和“林下采集”等以短养长、立体经营林下经济多样性模式,着力将林下经济培育成农村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林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基础。

截至2021年底,全州利用1452.19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以林果、林药、林菌为主林下种植164.46万亩,实现经济产值4.58亿元;实施以林禽、林畜、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686.09万亩,出栏家禽342.3万只,出栏牲畜162.4万头(只),采收蜂蜜1.54万公斤,实现经济产值22.22亿元;实施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的林下采集588.14万亩,采集加工各类非木质资源产品6720.68吨,实现经济产值7.14亿元;利用林地开发森林景观96.58万亩,打造森林康养基地8个、森林康养人家34家、林家乐1666家、其他森林景观1处,接待游客342.57万人次,创收4.94亿元。

德昌桑椹、布拖附子、会东块菌、会东松子、金阳青花椒、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等“林木、林果、林下+”产品,正成为享誉全国的凉山特色地理标示产品。

“1+X”林业生态产业助民增收

凉山地处长江上游,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特殊使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责任与使命,凉山林业重担在肩。

如何切实践行生态优先的理念,找准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在林业产业发展道路上实现脱贫奔康?核心在农民经济增收,根本在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依托地域特色,找准产业定位,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要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首先要摸清凉山的林业产业现状。凉山17个县市,不少村庄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坎,路边沟旁均有遮天蔽日的核桃大树;油橄榄在低山、河谷地区的生长表现与原产地相当,被誉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宜区;花椒是凉山经济林的主要产品,品质、产量居全省前茅;华山松是凉山高山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杨树是公路两边植树的速生树种。

2016年初,凉山印发了《凉山州“1+X”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有力地推动了群众脱贫奔康、增收致富。

2021年,凉山将“1+X”林业生态产业提质增效计划任务,列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州已完成核桃提质增效20万亩,实施核桃嫁接改良85.01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28亿元,核桃产业已覆盖1808个贫困村,惠及12.4万户贫困户;新建设油橄榄基地2万亩,油橄榄面积达15.2万亩,橄榄油产量304吨,产值18240万元;新建华山松基地建设2.3万亩,实施华山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0.4万亩,华山松基地达204万亩、产出1万吨;花卉基地完成0.4万亩建设,打造青红花椒基地320万亩、产出4.6万吨,板栗基地26万亩、产出3万吨,其他经果林基地125万亩。

同时以核桃产业园区为引领,推进核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8个核桃初加工厂、2个核桃深加工厂,以规模化、基地化、链条化提升核桃产品经济附加值,推进核桃产业落地见效。

园区发展多点开花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

近年来,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思路,凉山以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州委州政府打造“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同城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目标,加大州级现代农(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通过壮大产业、完善设施、提升环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模式经营、多渠道联动、多方面增收的多元业态发展态势,引领传统农(林)林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林业产业,示范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有机融合,有力促进了林业效益显著提升和群众增产增收,为凉山做大做优林业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凉山发挥着巨大作用。

结合全州已有产业结构和地域环境,凉山分县分类分区域编制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规划范围、主导产业、主体功能、建设内容、辐射带动、目标成效。

效果显而易见,全州规上特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5万亩,建成林业产品初加工点32个、精深加工点9个、新型经营主体317个。林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潜力不断挖掘,产业园区和农林产品协同发展。盐源核桃,金阳花椒,冕宁油橄榄,西昌花卉,会东华山松,木里菌类,会理石榴,邛海湿地,德昌康养等系列林木、林耕、林旅特色产业园区的开发,有效提升了地方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质量向效益、产品向产值转换,凸显了绿色发展经济效益。

三产融合,也融出富民新空间。

凉山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林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细分园区建设助农增收功能,吸纳3.6万人参与园区建设及生态工程,惠及48.6万脱贫群众。

现在,凉山分别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良种推广、科技支撑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大了对各地省、州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创建的指导服务和项目支持力度,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创建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凉山州建成冕宁县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盐源县核桃现代林业园区两个省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建成西昌裕隆现代林业园区、盐源县大水田核桃现代林业园区、喜德县冕山镇油橄榄现代园区等11个州级现代林业产业园区。仅2021年冕宁县油橄榄现代林业园区综合产值达9400万元;盐源县核桃现代林业园区综合产值达13203万元,11个州级林业产业园区综合产值达数亿元。同步对标省级园区标准,全力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的改造提升和提质增效工作,努力实现专业化种植、标准化发展,做到示范引领既带发展又促增收。到2022年底,力争新创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1个,新增省级现代林业培育园区2个,助农增收达3000元以上。

为产品“加料”促效益“加量”

凉山坚持绿色开发,结合区域林业产业特色结构,加快多循环、高附加林产品打造,着力延展价值链,促进效益最大化。

2021年,围绕“林业+种植”面积达164.46万亩、实现产值4.58亿元,依托“林木+养殖”面积达686.09万亩、产值22.22亿元,利用“林下+采摘”加工非木质资源产品6720.68吨、产值7.14亿元。

集聚生产加工动能,不断加大对花卉、松子、油橄榄、核桃、中药材、野生菌类等系列特色林果和林下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规上特色地标产业,全州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84万亩,有效保障特色产品供给;加快林业产业三产联动链条开发,积极推进林业原料、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全州建成核桃初加工厂22个、精深加工企业8家、油橄榄精深加工企业3家,加工转换率分别为20%、40%、100%,实现质量向效益、产品向产值转换。

驱动品质品位提升,借助科技下乡万里行、乡村振兴省级林草专家帮扶团队和本土林草实用人才等各类力量,加大实施产品培育、品种培优、产量培丰、技术培新行动,持续赋能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要件;以“大凉山”特色品牌为载体,做好产品生命全周期追溯,广泛开展森林认证、食品认证,推动大凉山核桃、会东松子、木里菌类、冕宁油橄榄、布拖药材等一批“禽畜林果药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进一步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低价向高价质变。

搭建载体平台牵引,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重大项目、东西协作、农业硅谷、旅游开发等媒介,唱响“大凉山”林业产品品牌,提升凉山林产品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杨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