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凉山实践

2022-09-06 12:35:06来源:凉山日报编辑:王云

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上游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

地处中国西南的凉山,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穿越境内1200余公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

但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加上气候恶劣以及历史上欠账多等特殊问题,也让凉山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凉山人深刻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凉山共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凉山观念,全面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凉山合力,自觉形成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凉山习惯,共建共享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的凉山和谐,全力打造生态经济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凉山魅力。

从“天保工程”到“退耕还林”,从不砍树、封山绿化、防治水土流失的初衷,到打造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发展林下经济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凉山实践,凉山积极适应工作重心转移的新形势,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推动乡村振兴平稳起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凉山的绿水青山,逐渐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水青山建起生态屏障

凉山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肩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守住金山银山,让青山常驻、绿水长青。靶向对准这一目标,凉山思路清、举措实,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转型跨越、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确立生态立州的绿色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为先导,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特别是在近20年以来,凉山相继推进了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代表的系列林业工作重点工程,使凉山林业生态文明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大规模绿化凉山等工程,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州林业用地面积618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93%,有邛海、螺髻山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总面积171.46万亩;有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公园总面积7.5万亩;有省级森林公园6个,管理面积39.39万亩。

生态资源优势也造就凉山康养之地的美誉。

凉山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组合森林特色资源,围绕绿色崛起目标,集聚攀西生态带、交通带、人文带、旅游带、经济带,将森林康养产业作为特色先导产业,串联红色文化、航天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文化“五彩共织”,打造了泸山邛海、灵山彝海、樱谷氧吧、橄榄小镇、悬崖天道、高原明珠等系列受众度高的“明星”森林康养产业、特色景点,形成了集风景、医疗、养生、阳光、文化为特点的森林康养业态。仅2021年,凉山森林康养共接待游客342.5余万人次,实现直接效益4.94亿元、间接效益数十亿元。

绿色凉山,成为凉山人民美好生活的美丽保障、长江上游牢不可破的生态屏障。

产业化推动林业振兴

凉山,以山为名,沟深坡陡、发展不足是客观实际;但山林富集、绿水青山也是凉山最大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凉山围绕州委、州政府打造“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同城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目标,加大州级现代农(林)业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通过壮大产业、完善设施、提升环境,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模式经营、多渠道联动、多方面增收的多元业态发展态势,引领传统农(林)林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林业产业,示范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结合全州已有产业结构和地域环境,凉山分县分类分区域编制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规划范围、主导产业、主体功能、建设内容、辐射带动、目标成效。

效果显而易见,全州规上特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达12.5万亩,建成林业产品初加工点32个、精深加工点9个、新型经营主体317个,林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潜力不断挖掘,产业园区和农林产品协同发展。盐源核桃,金阳花椒,冕宁油橄榄,西昌花卉,会东华山松,木里菌类,会理石榴,邛海湿地,德昌康养等系列林木、林耕、林旅特色产业园区的开发,有效提升了地方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质量向效益、产品向产值转换,凸显了绿色发展经济效益。

三产融合,融出富民新空间。

凉山把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林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细分园区建设助农增收功能,吸纳3.6万人参与园区建设及生态工程,惠及48.6万名脱贫群众。

利用园区良好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商品开发销售,打造会东“华山松旅游节”、宁南“核桃开杆节”等10多个林业特色节日,建成20余个林产品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发8个森林康养基地、32家森林康养人家,吸纳1.16万名群众参与旅游开发,拉动园区经济边际收益增长,2021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林业旅游创收2600余万元。

林业富民拓宽致富路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土地资源,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凉山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核心区。全州林业用地面积618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1.93%,现有草原面积120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86.08%,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

近年来,凉山州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在深入实施生态扶贫专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结合原则,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提高林地生产力,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推广“林禽”“林畜”“林药”“林旅”和“林下采集”等以短养长、立体经营林下经济多样性模式,着力将林下经济培育成农村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林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有力夯实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基础。

截至2021年底,凉山利用1452.19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实施以林果、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164.46万亩,实现经济产值4.58亿元;实施以林禽、林畜、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686.09万亩,出栏家禽342.3万只,出栏牲畜162.4万头(只),采收蜂蜜1.54万公斤,实现经济产值22.22亿元;实施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的林下采集588.14万亩,采集加工各类非木质资源产品6720.68吨,实现经济产值7.14亿元;德昌桑椹、布拖附子、会东块菌、会东松籽、金阳青花椒、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等“林木、林果、林下+”产品被认定为享誉全国的凉山特色地理标志产品。

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富民的希望在于林。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凉山的生机与活力在滔滔绿浪中迸发,这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记者 杨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