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文/图 杨海灵 王佳友)近日,会东县堵格镇会东禾下蟾蜍养殖基地内,成群蟾蜍在生态池中跳跃栖息。这些看似普通的“癞蛤蟆”,正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金疙瘩”。
堵格镇年均气温18.3℃,年降水量达1100毫米,独特的湿润气候与疏松土壤为中华大蟾蜍提供了天然栖息地。“蟾酥、蟾衣等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比国标高3-4个百分点,成了药企眼中的‘香饽饽’。”会东禾下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世录介绍,基地生产的蟾酥已与鲁南制药、华润三九、好医生药业等企业建立长期供应关系,2024年产值突破15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一亩地种黄豆养蟾蜍,收入能顶十亩玉米地!”在20亩标准化养殖区,王世录展示着“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模式,只见池中种黄豆形成天然遮阳网,蟾蜍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蟾蜍捕食田间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养殖蟾蜍亩均收益达8000-10000元,较传统种植增收5倍,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合作社已发展50户养殖户,构建起“繁育-养殖-技术培训-产品回收”全链条体系。
“去年试养1亩赚了1万块,今年打算扩大养殖面积,还要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团圆村4组组长曹世聪算起经济账: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包教包会,企业保底价收购,连销售都不用操心。
“目前我们正在溜姑乡等沿江乡镇试验一年产两季商品蟾蜍的养殖技术,明年可实现‘春采蟾酥秋收豆’。”王世录介绍道,利用沿江一带炎热的气候,一年产两季蟾蜍,再结合堵格镇的水资源环境,可以育两季幼苗出来,带动堵格和溜姑、鲁吉这些地方的群众发家致富。
未来五年,会东禾下蟾蜍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繁育蝌蚪3000万尾,带动县内农户50户以上,扩展养殖面积300亩,养殖成蟾数量600万只,总投资1000万元,预计年产值2400万元,创造效益14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