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创新机制示范带动建设安宁河畔新农村

2013-04-03 11:21:32来源: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编辑:李姝姝

近年来,德昌县以河东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带动,按照“五新一好”总体目标,着力探索推进新村建设“五位一体”新机制、新模式,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在德州、麻栗、小高等11个乡镇45个行政村实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集中打造1个小集镇、建设5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

一是规划引领,汇聚民意绘新村。突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德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德昌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规衔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德昌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德昌县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试点村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本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规划建设坚持不搞“一刀切”,坚持“不砍树、不推山、不强迫”的“三不”原则,杜绝了乱拆乱建、大拆大建,防止了新农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农户新居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样式、统一风格、统一建设”,县规划建设住房保障局免费提供多套建筑式样设计方案反复征求农户意见后修改定案,新村住房单体设计突出川滇民居风格,综合考虑群众家庭人口、特殊民俗习惯,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实效。

二是产村相融,产业互动强新村。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园”、“多村一品”、“连片成带”的思路,在安宁河、茨达河流域重点发展烤烟、蚕桑、蔬菜、花卉、乡村旅游;在二半山区重点发展烤烟、林果产业;在山区重点发展烤烟和草食畜牧业。利用新村建成后交通便利、山水秀美、生态良好的条件,一、三产业互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两个”带动作用,扶持发展元坤绿色果业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户、各类合作组织130余个,德昌草莓、早蒜薹、核桃、枇杷、板鸭等“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顺利推进,“鑫叶牌烟草专用肥”、“彝珍牌野生食用菌”成功创建四川省名牌产品。

三是要素保障,创新机制建新村。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明确由县农办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制定年度计划、规划、措施和实施意见;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并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初步探索建立了“一村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指导员、一名大学生村官”等一套比较完整的新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多元投入保障,采取“政府补、行业扶、农民筹、业主投”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统筹安排、打捆投入、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项目资金整合原则,“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集中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加大政府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助农民建房;坚持争取省、州烟草行业和供电部门等行业支持,投入解决电力设施和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农民“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建设;坚持金融部门提供小额贷款支持,解决部分农民新建房屋资金缺口问题。充分依托工业园区拆迁、溪洛渡水电工程库区移民安置等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新村建设,让每一位移民“安得下、留得住、能致富”。D级危房改造重点向30户以上的新建新村集中点倾斜,对只要到新村规划点修建新房的,予以安排D级危房改造指标(原则上一般散建户不安排D级危房改造指标)。充分利用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在基础设施好的地方集中建房。

四是农民主体,建管并重靓新村。由乡镇政府牵头,民主推选村民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负责资金管理,选择施工企业,落实管理队伍,监督施工质量。新村房屋统一建设后,抓阄分配;乡镇、部门不搞包办、不介绍施工队伍,只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建立“聘请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委员会成立质量监督小组”的新农村项目建设“三级质量监督体系”负责质量监督,让老百姓放心;按照制度化、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的总体要求,以争创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为目标,着力推进“七乱”治理、“一约六清”、城乡风貌塑造、“五十百千示范工作”、“七进”活动等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保洁工作分级负责制,在重点村设保洁员,负责村内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确保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加强基层基础,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领导班子,注重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配套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