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四川日报》刊发《易地搬迁3年,后续扶持做得怎么样?》文章,关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是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五大行动之一。易地搬迁3年,凉山州昭觉县后续扶持工作做得怎么样?群众生活得如何?
11月8日《四川日报》截图
特写·凉山州昭觉县
□张文俊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11月2日一大早,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镇昭美社区的马海石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扫19栋房前屋后和楼道内的卫生。这是3年前搬到昭美社区后,社区给她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挣550元。
2020年5月10日起,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昭觉县启动,全县28个乡镇、92个边远地方的4569户、21693人,陆续搬进沐恩邸社区、昭美社区、轿顶山社区、南坪社区、伊乌社区。马海石作一家随同住悬崖村的84户村民一道,搬到了县城边的昭美社区。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是今年全省乡村振兴系统五大行动之一。易地搬迁3年,昭觉县后续扶持工作做得怎么样?群众生活得如何?
优化配套服务 群众的事有人管、及时管
如何让人心稳下来,帮助搬迁群众过好后续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昭觉每个“易地搬迁”社区都成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自管委、“德古”调解、治保委员会等,建立“社区干部+楼栋长+党员”三级网格化治理体系,以达到“群众有了困难,一定要能找到人”的目的,确保群众的事情有人管、及时管、专人管。
不仅如此,全省800人以上安置区均配套建设学校和社区卫生站,配齐了党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
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安置着来自全县18个乡(镇)的1456户6744名搬迁群众。
针对“一老一小”,沐恩邸社区建立社区“四点半课堂”“日间照料中心”,为1589名社区适龄儿童提供课后辅导、行为教育、兴趣培养、心理辅导等服务,为854名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保健康复等服务。此外,为解决孤寡、独居、高龄、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沐恩邸社区实施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试点项目,将其中最为困难且有意愿接受助餐服务的100名老年人纳入助餐对象。
兴产业扩就业 每户家里至少有一人能就业
如何让搬迁群众增收,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
“原来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现在主要靠务工。我们保证每一户搬迁群众家里至少有一人能就业。”昭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阿尔木呷介绍,近年来,昭觉县先后引进5家人力资源公司,有序组织输出1.89万人。
马海石作丈夫吉克尾且今年48岁,搬至新家后,常年在西藏务工,每月能挣6500元。加上马海石作公益性岗位的收入,全家人日子越来越好。
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昭觉县还引进服装厂3家、电子厂1家,建设产业园区等16个“家门口就业基地”。沐恩邸服装厂有来自5个大型安置社区的220余名搬迁群众务工,昭觉县昭美社区的搬迁群众曲比木呷便是其中一员,“现在的工资虽然少点,但是天天能见到孩子和妻子。”
在昭觉县的九如草莓现代农业园,通过学习技术,园区员工阿比尔初已成为骨干员工,每月工资涨到3000余元。他的父母也在园区打工,家里8亩地全部租给园区,年租金4000元。
今年9月,沐恩邸社区周边建设了易地搬迁户绿色蔬菜产业园,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400亩,主要种植马铃薯、娃娃菜、生菜、油麦菜、甘蓝等蔬菜,有效解决集中安置区搬迁户无地可种、无稳定收入来源的现状。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易地搬迁安置群众就业能力,昭觉县在昭美社区建设了技能培训中心,综合考量就业市场需求和易地搬迁群众培训意愿,设置电工、焊工、彝绣等14个工种培训课程,并将普通话和外出务工集中地文化融入培训过程,提升彝族群众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