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四川日报》刊发《冕宁挑花:一针一线“挑”出世间美好》,聚焦冕宁挑花,绣者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手随心走,一来一回,绣出了风土人情,也“挑”出世间美好。
9月5日《四川日报》8版截图
趣说 凉山
挑花,是刺绣中用棉线挑出图案的一种工艺,在冕宁又叫掐花、缝花。在冕宁民间,挑花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种类。
冕宁挑花的图案大致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来这里的屯垦军户,带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民俗特色图样。在大山环抱的安宁河谷地区,这些图案和技法代代传承,如今仍保留完整。
冕宁挑花主要分为画花和绣花两个步骤。画花,是用竹签单色在青白布上描绘出具有美好寓意的各种图案。技艺高超的挑花匠人,画花时无需任何参照,自出心裁,随意运笔,且所绘制的线条粗细匀称而平滑饱满,画面布局疏密有致。
绣花,则是以这些事先勾勒的图案为轮廓,以特定方式和技巧在绣材上缀绣出各种细巧轻盈的图案。绣花首先要绣花缀,同一款缀子,按照布的大小做重复缝制,最后的成品别具一格。
背带、围裙、挎包、鞋垫……挑花可以有很多种载体。绣者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手随心走,一来一回,绣出了风土人情,也“挑”出世间美好。如今,冕宁挑花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在冕宁乡间,仍有不少妇女在闲暇时绣制花背带、花围裙,固守着这份传承数百年的民间技艺。
卢飞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