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四川日报》2版刊发《基层代表话感恩——说起家乡巨变,她湿了眼眶》一文,聚焦省党代表、凉山州甘洛县新市坝镇党委书记阿衣什哈莫,深情回顾近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变,同时满怀坚定信心,既实又细地谋划着未来。
5月28日《四川日报》2版截图
“每当想起像木乃列哈一样的脱贫群众,我总是热泪盈眶,感同身受,充满动力!”说完这句,省党代表、凉山州甘洛县新市坝镇党委书记阿衣什哈莫用右手食指轻轻推了推鼻头,眼眶湿润。
5月27日下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凉山州代表团会议现场,阿衣什哈莫等多位来自基层的党代表,深情回顾近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变,言语间满是激动和感恩。大家同时满怀坚定信心,既实又细地谋划着未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话脱贫:过去无法想象的愿望实现了
发言席上,穿着纯手工缝制、独具甘洛风格彝族服装的阿衣什哈莫精神抖擞。这位在3个乡镇任职过党委书记的女干部,为了更好表达感恩,前一晚字斟句酌,将手中的发言稿反复修改。
“党代会报告指出,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其中就有我工作过的乡镇的居民。”阿衣什哈莫说,“本来发言稿中写了好几个老百姓的故事,但时间有限,反复思考后只能忍痛删减。”
木乃列哈是沙岱乡格布村一位脱贫户。“她家5口人,老公身体不好,靠种玉米和土豆供3个娃读书,纳入贫困户后,一家人从土墙房搬到小楼房,还得到了公益性岗位。”阿衣什哈莫说,以前这家人年总收入不足8000元,如今已超4万元。
她还笑着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新市坝镇一个小伙子准备与相处多年的同村女友结婚,但女方家长提出要25万元彩礼。阿衣什哈莫和村组干部们到女方家反复宣讲移风易俗政策,最终让其放弃了收高额彩礼的想法,促成一对新人喜结连理。
笑着讲故事的,还有省党代表、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第一书记王小兵。“我6年前到村里时,看到的是泥泞的村道、低矮破烂的土坯房……当时,全村年人均收入仅有1500元,没有集体经济,很多群众还处在‘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的状态。”
王小兵挨家挨户讲脱贫帮扶政策,动员村民流转土地种植川贝母、百合等中药材,引进企业和技术人才量身打造产业发展规划。“去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1965元,比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之年增长近7倍!”
坐上发言席,省党代表、木里县人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祝玛则讲起了她的父亲。“父亲曾是一名‘赤脚医生’,小时候总看见他骑着马上山采集、晾晒、炮制藏草药,背着药箱跋山涉水去给乡亲们看病。”
如今,祝玛已经当了28年医生,见证了当地医疗事业的地覆天翻。“乡镇有了标准卫生院,村上有了卫生室,县人民医院也从原来的3层楼发展到现在的两栋8层大楼。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这是我们过去无法想象而又最迫切的愿望,现在实现了!”
谋发展:产业发展、医疗卫生等还需深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诉说感动之余,代表们对未来如何发展作了细而实的谋划打算。
“有信心!”阿衣什哈莫说,经过一年多的巩固提升,新市坝镇未发生一例返贫案例。加上镇上创新推行网格基层治理,让防返贫监测更加科学精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出实招,整合用好全镇17个网格管理力量,加强返贫监测。同时,通过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让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产业发展上。”
着眼当下发展,王小兵也是底气十足。“村里的百合等中药材产业这几年逐渐产生效益,不但鼓起了老百姓的腰包,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每年有10余万元。”王小兵说,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阿吼村将以发展产业为抓手,今年村里扩大百合种植面积,村里还规划了乌金猪、金银花等种养项目。
从县里到乡镇再到村组,医疗条件持续改善,下一步如何提质量、补短板?祝玛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医疗帮扶力度。比如,可以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加大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相关工程倾斜支持力度,建立民族地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项目库,让老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