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脱贫摘帽圆千年梦 乡村振兴再谱新章程

2021-03-04 10:36:25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云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2月28日,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被村民们簇拥着,还争相和李凯手里的奖牌合影。几天前的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三河村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李凯代表全村到北京领奖。

至2020年,凉山州所有贫困户脱贫,所有贫困村退出,11个贫困县实现摘帽。凉山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农村群众圆了千年小康梦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李凯说,新年新奋斗,将以此荣誉为新起点,做好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接续好乡村振兴事业。“凉山脱贫基础还不稳固。“凉山州相关负责人表示,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将确保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开启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新征程。

脱贫摘帽奠定振兴基础

和李凯一样,春节刚过,凉山州的广大帮扶干部、驻村帮扶队员纷纷返回岗位。记者了解到,凉山州已明确规定,在中央和省没有出台明确规定之前,保持帮扶政策稳定,保持帮扶力度不减。其中,“摘帽不摘责任”是一个基本要求。

凉山州美姑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抓紧研究编制专项规划,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重大政策、项目、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笼子”,进入国家和省资金“盘子”。

记者了解到,凉山州扶贫专项牵头部门将按照“摘帽不摘政策”要求,对本行业本系统的具体政策进行全面梳理,需要延续的抓紧明确,需要优化调整的抓紧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将脱贫攻坚特惠性、阶段性的政策体系转化为“有效衔接”普惠性、长期性的政策体系。

同时,帮扶单位也将按照“摘帽不摘帮扶”要求,保持帮扶责任不变,及时制定落实联系村、联系户发展措施,常态化开展访民情、查收入、问意愿、解急难等活动。

不久前,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某色伍哈的妻子阿勇莫阿果在县城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是在一个学校当厨房杂工,每月工资1500元,但一家人都十分满意。去年,他们家搬进县城的集中安置点,离开了老家的土地,总算在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生计。社区干部也说,像这样的家庭,就不会再返贫了,而如果仅仅是搬下山,没有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很容易返贫。

如何健全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凉山州已明确,定期筛查、快速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和风险点,及时落实措施,防止贫困反弹。要建立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合理确定监测标准,以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为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开展精准帮扶。

针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家庭,将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强化养老保障、儿童关爱和残疾人帮扶服务,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段时间,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干部职工分别到联系包扶村开展了青花椒产业春管工作技术指导。在油房村,该镇镇长王川和村民们对去年青花椒的市场价格和行情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年的青花椒价格走势进行了研判。“芦稿是青花椒的种植大镇,而青花椒又是我们的传统产业、致富产业,将抓好今年青花椒的春管工作,让这项产业持续成为村民们致富的摇钱树,助力乡村振兴。”他说。

据悉,油房村分为8个村民小组,有椒农396户,种植青花椒面积达3200余亩。这里的村民都靠种植青花椒增加了收入。油房村椒农叶太付告诉记者,现在吃穿不愁了,以后更要把青花椒产业发展好。

脱贫攻坚不仅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也让生产方式实现跨越式提升。在广大彝区,产业发展了,就业增加了,群众腰包也鼓起来了,全州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291元提高到2020年的8884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初春时节,凉山州西昌市礼州镇,多辆大卡车停到在村道上,不时有村民从地里将采摘来的新鲜莲花白装车。远远看去,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一片绿油油的莲花白,如同毛毯般铺在地上。

礼州镇是西昌市莲花白的主产区,目前全镇种植莲花白有5800余亩。近段时间,这里的莲白已迎来丰产期,据了解,由于这里的莲白上市较早,品质高,加上皮厚耐运输,早早就远销北京、山西、宁夏、黑龙江、新疆等地。

“我们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没有污染。我们坚持施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拒绝投入化学品,所以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品质非常放心。”礼州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员黄萍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礼州镇非常重视农户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的技术指导,从前期种子的引进、病虫害的防治、销售时农残检测等方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近几年,莲白的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吸引了各地蔬菜商前来竞相收购。

衔接好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非常重要。凉山将抓好种养增收,不误农时抓好春耕春播,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加大牛羊鸡等养殖力度,鼓励和引导脱贫群众应种尽种、应养尽养、多种多养,确保耕地不撂荒、圈舍不空置,积极促生产、稳增收。

在就业方面,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务工“两手抓”,做好节后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员、组织、服务等工作,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同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涉农项目,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保障无法外出务工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乡村治理更加现代化

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中,治理有效是基础保障。记者了解到,凉山州将把抓好基层治理有效衔接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以乡村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为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已趋结束,凉山州将优化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衔接,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治理,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村里是泥巴路,现在是宽宽的沥青路,以前孩子们要走几公里路才可以到学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从大山里搬进城北集中安置小区的群众阿尔果果说。

“十三五”期间,凉山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7.44万户35.32万人搬离了贫瘠之地,彻底改变了过去冬不挡风、夏不遮雨、人畜混居的状态。阿尔果果就是其中的代表。搬下山,就意味着进入了全新的生活。

近期,凉山州已对全州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好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其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发展被列为一个重要内容。记者了解到,凉山州将从解决广大搬迁群众持续增收有保障、公共服务有保障、全面发展有保障入手建机制、抓落实,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其中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对公共设施、公共卫生等的有序管理,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配置好教育资源,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设立基层综治中心和警务室。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