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梅雨镇龙家湾社区居民“搬”出幸福生活

2020-08-24 10:43:33来源:四川在线-凉山频道编辑:王云

四川在线消息(沙辉 何俊宏)盐源县梅雨镇龙家湾社区(原名镇龙家新村)坐落在梅雨镇,距县城12公里,是盐源县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中人户最多的一个集中安置点,总投资8164.83万元,建成住房17栋,共安置建档立卡移民636户2946人。

该搬迁工程于2017年4月开工,2018年6月完工。搬迁农户涉及沃底、大坡、洼里、盖租、大草等13个乡镇34个行政村,共安置建档立卡移民636户2946人,下辖17个居民小组。该社区也是盐源易地移民搬迁工程中“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一个典型集中安置点。

居民的感慨:我们从“山窝窝”搬到了“金窝银窝”

“我们从‘山窝窝’搬到了‘金窝银窝’,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卡莎莎!”走进龙家湾社区居民巴久子补80㎡的新家时,国家领导人画像等画像映入眼帘。这个63岁的彝族老人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

巴久子补过去住在盐源县洼里乡解放沟村,距离县城有295公里。受历史、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解放沟村是全县7个极度贫困村之一。

过去,一家5口人就挤在一间不足50㎡的土墙房中,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又处在一个地灾隐患点边缘,很不安全。家里的收入就靠种植玉米、土豆,1年下来,最多收入8000块钱,根本无力改善居住条件。当时巴久子补最大的梦想就是一家人能住上安全的房子。2016年,通过精准识别,巴久子补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6月17日,整个解放沟村村民搬出了世居的“老窝子”,一步跨千年住进了现代小区里的“新房子”,“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实现了!”

入住梅雨镇龙家湾社区已经2年了,巴久子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吃水用马驮,照明靠蜡烛,牲畜散养,环境较差;现在一进门,手一按灯就亮了、手一拧水就来了,屋内小门一关就可以上厕所。以前到县城要走3天,现在门口公路上有班车(公交车),单边只要30分钟,方便得很了。

不仅如此,便民服务站就在安置点内,户籍迁移、水电缴费、法律咨询等服务,家门口就能办了。党员干部还上门服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的太方便了”。

在省州对口帮扶的优惠政策下,政府免费发放了花椒、核桃苗,并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巴久子补家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摇钱树”——核桃、花椒,2019年收入3.4万元,今年有望突破5万元。儿子儿媳响应号召,到上海打工,平均每月净收入能达到8000元。

“我和老伴在家照看两个孙子,空闲时间轮流到安置点周边的农业合作社打零工,每天收入120元左右。”巴久子补说。

另外,老两口都超过60岁了,国家每月还发100元的养老金。

2019年村集体经济开始分红,每家领到500元。

……

一笔笔收入,一项项进账:巴久子补全家现在7口人,2019年人均年收入1.74万元!

艳阳下的龙家湾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搬迁群众,巴久子补一家因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幸福生活……

多方面入手推进让建卡户持续增收

龙家湾社区居民来自于全县各地,搬迁户人口众多,加上原住地村民受各地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各异,如何做到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能够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的生活?该县还从多方面入手开展工作,满足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

坚持保留原产,促进多元增收。(即坚持“山下居住,山上生产”。)引导居民合理利用迁出地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花椒为重点的经果林产业,做到应种尽种、助力增收。目前,居民在原居住地有核桃3580余亩,花椒1250余亩,经果林收获季节回乡收割,增加经济收入。另外是依托迁出地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据统计,居民在原居住地饲养有牛130头、羊6000余只,这不仅给村民增加了大量的收入,还合理利用了原住地资源。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利用坝区产业发展好,广泛缺乏劳动力的特点。倡导搬迁村民主动与当地种植大户对接,进行就近就地务工,不仅挣到了钱,还学到了适用技术。有效解决了家庭经济的日常开支,形成了经济收入细水长流,杜绝了“懒惰、等、靠、要”思想的蔓延。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针对性开展电子、建筑、餐饮、旅游、家政等各种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村民就业率,鼓励外出务工,主动对接广东省佛山市、泸州市江阳区等多个地区,动员居民外出务工增收。目前,举办专题培训和农民夜校培训等相关培训30余期次,累计培训贫困群众1500余人次,提升了劳动技能,为持续就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2019年为例,外出务工人员共计400余人,月收入保守起算每人3000元,而只以平均半年(6个月)计算,此项就给龙家湾社区一年创收720余万元。

做好扶志扶勤,就业先行。结合护林防火、防汛减灾、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40个,550元每月每人,全年投入资金26万余元,发展带动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和特殊人群的就业和收入保障。

鼓励居民开办商店、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培育发展彝绣、漆器、银饰等手工业,引导居民创业增收。同时,利用邻村土地资源,社区投入资金和劳力成立种养殖合作社,以此增加居民收入。

目前,该社区还在不断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安置点(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搬迁群众(居民)在城镇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公平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