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凉山州烟草公司:巧用“窍门” 核查面积

http://www.scol.com.cn  (2017-01-06 11:26:1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云  

■黄启超 邓全 四川日报凉山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林忠

“老乡,你都指了这么多块地了,到底哪块地是你种的哟?”“我种了几十块地,量了这么多,我现在也不晓得哪块地是没量过的了?”1月5日,记者从凉山州烟草公司了解到,为了攻克烟地种植面积精准测量的难题,喜德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烟叶骨干人员和内管员成立QC攻关小组,利用QC活动的工具和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论证、试验、检验,终于找到了核实烟叶种植面积的一套科学方法。

据喜德县烟草专卖局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以前,在核实种烟大户的种烟面积时,核查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量了的地块忘记了,把地块指错了,没有指出边界,种烟面积核查过程中,核查人员要通过反复的测量,繁琐的计算,并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实际种烟面积查清楚。时间耗费长、精力消耗大、准确率偏低。

提高面积核查准确率和效率,降本增效,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喜德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织烟叶骨干人员和内管员成立QC攻关小组,利用QC活动的工具和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论证、试验、检验,寻求核实烟叶种植面积的“窍门”。

课题组通过调取全县近几年的种烟面积核查记录、询问面积核查的相关人员、了解面积核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最终解决方法等相关情况,确定导致核查准确率低的最主要表现。随后,课题组运用头脑风暴法,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对确定出的主要表现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总共分析出10余条原因。为了找到导致准确率低的最主要原因,课题组又运用调查、试验、对比等方法对10余条原因进行一一校验,确定这些原因是否真实存在。

经过近2个月的检查分析,最终找到导致面积核查准确率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烟地无标识,二是未对烟地数据进行统计。

烟地无标识,核查员就在烟地里插标识;未统计烟地数据,就统计烟地数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这个标识,标什么内容?怎么插?插哪里?材料谁出?经费哪里来?这个数据,统计什么数据?谁统计?怎么统计?一系列的问题又摆在了课题组面前。课题组查档案、搜网络、问专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一时间,攻关过程遭遇梗塞,课题陷于停顿之中。

围绕攻关过程遇到的问题,指导QC课题的县局(分公司)分管烟叶副经理宋登涛的一句“万事开头难,行不行,我们试了就晓得。”重塑了课题组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信心。

烟叶科长马志超一句“我们想了解什么?我们就标什么、就统计什么,不仅要统计数据还要有影像”。首先打破僵局,解开“标什么内容、统计什么数据”两大疑惑。

围绕“怎么插、插哪里”等问题,课题组全体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走访40余烟农、制作50余个标牌、进行200余次扦插,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不易倒、不易丢、不易毁、方便看的标识扦插标准,并找到扦插材料最佳来源。

方向明确,方法具体。随着烟叶移栽拉开序幕,技术员走村串户,结合烟叶移栽技术指导,走遍了每一块种烟地,同时为每块烟地插上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技术员在搞好技术指导服务的同时,完成了标识扦插和烟地数据统计,可谓一举三得。

“走在烟区的机耕道上,远远就能看到一个个突出于烟株的小标识,可以说,在喜德县的每一块烟地里都扦插着这样一个标识,每一户烟农种有几块烟地、每块烟地的面积、远近照片等信息各烟点那可是了如指掌。”喜德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刘先超如是说。

通过开展QC课题,在2016年面积核查过程中,原本需要10多天才能核实清楚的种烟面积,在核查人员数量不变、测量方法不变、设备配置不变的前提下,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全县种烟面积的抽查核实。经测算,仅人力成本这一项就节约了上万元,同时面积核实准确率也提高了近10%。

“以后即使烟农不在现场,我们也能把他的种烟面积核实清楚了”,面积核查人员高兴地说到。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