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重点中学有个“美姑班”

www.scol.com.cn  (2018-01-23 10:32:32)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王云  

50个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孩子,在乐山学习生活半年后,开始大胆“做梦”——

“铃铃……”下课铃声响起,乐山一中高一22班的教室却很安静,全班50位同学争分夺秒做习题,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1月下旬,第一学期即将画上句号。对这50位同学来说,这是最难忘的一学期: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学习。

为援教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从2017年起到2020年,乐山在市重点中学乐山一中举办“美姑班”,每年招收50名美姑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高一 22班是首届“美姑班”,1月16日,记者走进他们的课堂。

□本报记者 吴亚飞

安家:“老师像亲人,学校像新家”

课间时分,“美姑班”教室里,学生沙马牛者正使用一台平板电脑回顾上课内容,只见他熟练地点开“智慧课堂”软件,边看边对比电子笔记。

“美姑班”的同学人手一台这样的电脑,用来预习、复习、交作业等,“既高效又充满趣味。”沙马牛者说,这是大家刚到乐山时,学校送给同学们的“礼物”。

2017年8月末,经选拔考试后脱颖而出的50位美姑学生,坐上了前往乐山的大巴。学生吉布尔体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长这么大,最远到过西昌,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凉山,兴奋又紧张。”吉布尔体的包里揣着父母给的200元钱,“皱巴巴的,不知道被折了多少回。”

“对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们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新家,老师就是亲人。”乐山一中政教处副主任但晓丽介绍,学校专门制定了《美姑班学生管理办法》,在教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做了详细计划。

乐山一中还从马边定向选调了一名彝族教师作为班主任,另从美姑县选拔了一名彝语教师及两名生活教师。同时,学校要求科任老师根据“美姑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能力等情况因材施教。

“美姑班”教室里配备了电视、网络、“智慧课堂”系统等,寝室配备新床和生活用品。50名同学在校学费全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享受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

2017年11月,彝族新年到来,学校特地给同学们放了一周假。吉布尔体回到家,跟家人分享了在乐山的新生活。“我们家有7个孩子,只有我坚持读到高中,爸妈鼓励我,一定要吃上‘文化饭’。”临走时,他的背包里塞满了香肠、腊肉,把父母质朴的感恩带给老师和同学们。

造梦:“从此,人生有了好多‘第一次’”

“美姑班”的教室门口,有一块特别的班级展示牌,上面有黑黄红三种颜色组成的雄鹰、书籍等班徽元素,解读栏写道:“黑色代表大地,黄色代表丰收,红色代表火和太阳,象征着在党和国家的照耀下,22班同学通过努力学习,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

这些“飞”出大山的孩子们,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一开始,我们都不敢踏出校门。”16岁的吉莎衣子还有几分害羞。

两个多月前,“美姑班”班主任鲁克根喜向学校申请了课外活动,带着大家参观乐山城市和乐山大佛。“这样的课外活动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很新鲜,以往在美姑,他们放学后,通常是赶着回家做农活。”鲁克根喜说,现在明显感觉大家的局促感消退,归属感增强。

渐渐地,同学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初体验。“第一次骑共享单车”“第一次办银行卡”“第一次逛大商场”“第一次和外国人对话”“第一次和父母视频聊天”……

大家视野不断拓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发芽。“我想读师范学校,以后回到美姑教书育人。”沙马牛者分享道。“我想读复旦大学,去东部地区看一看。”吉布尔体很坚定。“我想做一名文化学者,保护和传播彝族文化。”吉莎衣子说。

“彝区学生普遍读书晚,基础相对薄弱,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进步也很快。”鲁克根喜感慨地说,我们鼓励大家大胆“做梦”,抓住当下的机会去实现。

延伸阅读

教育扶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美姑班”是乐山教育扶贫系列举措中的一环,折射出乐山和美姑“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思路。

此外,乐山教育部门在美姑县的实地调查中还发现,当地幼师资源十分匮乏,好多孩子没有机会上幼儿园,更让人忧心的是,当地不仅幼师人数少,连幼儿园园长都“难招”。

2017年9月,106名来自美姑县贫困家庭的学生入读峨眉山市旅游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可回到美姑县参加“一村一幼”选拔就业,也可继续升学深造。据统计,峨眉山市旅游学校已连续4年为美姑县培养幼儿教师400名。乐山市机关幼儿园、乐山市实验幼儿园还与彝区多所村幼结成“联盟园”“姐妹园”,开展定期交流和对口支援。

如今在美姑县,不少村幼有了首本双语教材——由乐山捐赠的《乐山市彝区“一村一幼”彝汉双语辅助读本》用书;乐山市选拔了11名中小学教师,长期驻扎在美姑县巴普中学、民族中学、城关小学等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记者观察

帮扶不妨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 吴亚飞

乐山教育部门为“美姑班”的同学们提供了远胜于家乡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短时间内融入城市生活,对这些来自贫困偏远彝族地区的学生们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者了解到,来乐山前,这50位学生几乎没有走出过凉山,甚至最远只到过美姑县城。高楼林立、人来人往的城市生活,对他们而言,不仅陌生,也有“门槛”。这些同学中相当一部分不敢出校门,课余时间也甚少和其他班级的学生交流。此外,民族地区学生成绩与城市重点学校学生差距不小,一比较就让大家压力陡增。

因此,教育扶贫除了提供物资和师资支持外,还应给予这些同学“精神帮扶”。对于相关帮扶部门来说,需注重公平和效果,讲究方式方法。例如,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大多性格要强,对于接受外界帮助有“难言之情”。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视情况采取“隐性资助”,减少“仪式化”的资助行为,理解学生的难处,尊重学生的隐私,让教育帮扶更有“温度”。同时,应更多地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多开展心理疏导和课外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找到归属感。

让贫困学子走得更远,学校和有关部门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走心”之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