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 凉山先民已吃上麦类

2018-03-12 10:39:4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凉山植物考古成果

本报讯 (记者 吴晓铃)面粉,如今已是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然而历史文献记载,四川凉山地区直到元明时期,才开始出现麦类作物。这个结论,随着植物考古的进行而有了改变。3月8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近年在凉山地区植物考古的成果:在当地一处名为团山包的考古遗址,出土了麦类作物的碳化种子。由此,将该地区大麦小麦的出现时间,提早到了春秋时期。

据介绍,凉山地区从地理位置而言,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该区域大江大河形成的天然走廊,是新石器时代甘肃、青海地区先民向西南山地迁徙的重要通道。最近几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凉山地区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中游北岸和盐源盆地三个重要地理单元,开始了系列考古发掘。其中的植物考古,大致了解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的农作物结构。

负责植物考古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闫雪介绍,根据目前从土壤中浮选出来的植物种子来看,“距今约5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地先民就已开始食用稻、粟、黍等食物。”这些种子中,甚至还出现了葡萄属,为考古人员未来研究当地先民是否当时已开始食用美味的葡萄埋下了伏笔。

此次考古的一大重要发现,当属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已经出现了麦类作物。闫雪透露,包括《史记》《后汉书》以及晋代《永昌郡传》等史书,曾经提到当地有稻田,宜黍、稷、麻、稻、粱,但从未提到该区域种植有麦类作物。最早记录该地区麦类作物种植的文献是明代地理著作《蜀中广记》。该作引《渡泸初略》,在雅砻江下游河谷明代卫所屯田中,种植作物以豆和麦为主。然而,此次考古在当地发现的麦类种子,以考古实证,将当地先民食用大小麦的时间由明代提到了春秋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麦类作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3600年左右,麦类作物进入滇西北地区海门口遗址,比例不断增长。至春秋时期,在滇西北海门口遗址成为主要作物。闫雪表示,凉山地区出现麦类作物,极可能就是滇西北向东传播的结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