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上,凉山州副州长呼吁“扩大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编制”

www.scol.com.cn (2019-01-15 10:21:51)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王云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摄影 纪陈杰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族小女孩吉玛阿呷曾因听不懂汉语,不愿意与外人交流。后来,在村里村幼教点就读后,她学会了日常的普通话,为融入小学教育打好了语言基础。

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村为单位建幼教点,普及以双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3年多过去了,该计划在实施中的运行情况怎样?遇到了哪些困难?

1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这次,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肖春带来了3份提案,其中之一便是聚焦凉山州的教育问题。在一份名为《关于加强民族地区“一村一幼”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中呼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一村一幼”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辅导员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

实施现状

凉山州已建3117所村幼儿园

“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纯彝族地区,平时很少接触到普通话,他们一般要在小学二三年级后才能听懂普通话,但前面的知识落下了一大截,要跟上学习进度很吃力,感觉输在了起跑线上。”肖春介绍。

2015年8月,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区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组织开展以双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前教育,3至6周岁的幼儿都可免费就近接受学前教育。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对“一村一幼”进一步规范、提高和拓展。

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凉山州已建3117所村幼儿园,招收了12.61万儿童,聘请了7976名辅导员。

“现在孩子们听得懂、说得来普通话了,但‘一村一幼’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幼儿园场地主要是一些现有的、简易的设施,如党员活动室、村支部活动室等。”此外,还存在辅导员能力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差、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劳务报酬缺口大、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建议

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一村一幼”经费投入力度

“希望国家和省在政策方面进一步支持,把辅导员的待遇提高。同时,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综合水平,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好幼儿园基础设施。”肖春认为,孩子们在一个好的环境学好普通话,能为下一阶段小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提案中对这一块的建议细化了措施。在加大经费投入方面,建议中央、省建立健全“一村一幼”辅导员劳务报酬增长机制,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并为“一村一幼”辅导员购买五险一金等。

提升辅导员能力方面,建议将幼教点辅导员纳入教师培养培训规划,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农村特岗教师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学前教育输送师资,弥补幼教点辅导员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失衡。同时,鼓励先进地区幼教机构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帮扶等。

此外,提案中提到,中央、省制定符合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编制政策,应适当扩大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编制,争取每村设置一名正式幼儿教师编制。

助力脱贫攻坚

2019年凉山州教育工作从三方面着力

在1月14日上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再实现50万贫困人口脱贫、1482个贫困村退出、31个贫困县摘帽,藏区贫困县全部摘帽。扎实推进住房、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基础设施、生态等攻坚行动。

肖春表示,凉山州将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教育为例,接下来将从三方面着力。首先,要完成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个过程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需要提高师资队伍力量,“目前偏远山区小学、中学的音体美老师比较缺乏。”另外,还需加强教育中的信息化建设力度。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