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路线图!西昌全面启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www.scol.com.cn (2019-03-05 10:55:59) 来源:凉山新闻网
编辑:王云  

这里是西昌,这里碧水秀色,美景如画,这里平均海拔1500m左右,年平均气温18℃,被誉为“月亮城”“太阳城”“小春城”,适合度假的时间达10个月,适合旅游的时间长达12个月。

加快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全市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的实施意见》,西昌明确了路线图,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天府旅游名县”建设为抓手,突出旅游首位产业地位,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力争成功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

全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有效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西昌市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新布局,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软硬件水平,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西昌市铂金十年“1566”发展方略,通过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产品体系、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为西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逐步将西昌市建设成为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2018年:进入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创建行列。

2019年:成功创建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

2020年: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市高度重视创建工作

任务分解到各成员单位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是加快推进西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也是西昌市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重要抓手。

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创建意义,坚定信心,合力攻坚。市级领导将创建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确定精干力量落实创建工作。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市委办、市政府办及时出台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文件政策;财政部门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国土部门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年度用地计划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市级各相关部门根据创建标准,出台专项政策文件及配套方案。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优化完善景区公交路线,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建设集散中心或服务点;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完善旅游厕所配套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大数据中心建设,涵盖城市管理、交通、天气、环境质量、旅游等信息;建立旅游管理监测平台,完善应急指挥执法平台、舆情监测、视频监控、营销系统等功能;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游客集中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讯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川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市、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质量强市示范市等一批国家和省级荣誉,打造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夯实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基础。

强化创建督查问责。市目督办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各职能组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时间进度表,全力推进硬件建设、软件提升、资料归档、自评整改等工作。

各成员单位对照《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表》,全域提升旅游功能。围绕旅游六要素,全面提升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厕所、旅游集散、智慧旅游、旅游导览标识、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等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

全域提升乡村旅游。依托西昌“乡村十八景”,创建一批3A级以上旅游景区。以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市”为抓手,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实施一批旅游项目。围绕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康养、休闲、度假、文化、体育、会展等旅游产业基地,形成多元化特色旅游精品,加快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四创联动”协同推进

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建立“四创联动”协同推进机制。成立西昌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任组长,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考核机制,将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全国经济强县建设“四创联动”,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开展县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制订出台《西昌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接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新趋势新态势,梳理找准资源禀赋,彰显放大特色亮点,推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G5京昆高速、G7611西昭高速、G7611西香高速形成绕城高速环线,加速构建川、渝、滇、黔旅游商贸圈。加快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由景区观光为主的门票经济,向观光为基础、过夜为核心、休闲体验并重的综合经济转变。

打造多元化特色旅游品牌。依托独具特色的阳光生态,升级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马道百花深沟、西乡凤凰葡园、佑君烈士陵园、诗歌小镇等4个3A景区。2020年3A以上景区达到10个;创建茅坡樱红、知青博物馆、建昌古城等4A景区,2025年3A以上景区达到20个。

依托国家行政学院西昌现场教育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普基地,西昌学院以及北京外国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南交大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换季总部基地,积极发展研学旅游、帆船体验、航天科技之旅等体验项目。全面提升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帆船赛、国际自行车赛、龙舟赛、湿地音乐节、开海节、礼州庙会、古城灯会等八大文体活动,积极争取各类国际、全国性体育赛事、会议论坛在昌举办,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申报为国际田联铜标赛事,建成世界级体育名城。

发挥生态和中医药优势,建设好医生医药小镇,培育发展健康旅游。依托红军礼州会议旧址,打造红军长征广场,优化提升知青博物馆,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突出西昌地域文化旅游特色。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传统村落、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的开发和保护。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湿地文化、知青文化、建昌文化、红色文化、健康养生“六大”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民族风情文化体验之旅、生态文化发现体验之旅、知青文化发现探索之旅、南方丝绸之路发现之旅、重走长征路发展之旅、长寿文化发现之旅“六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加速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邛海-安宁河河湖公园,构建水文化和生态文化体验区:持之以恒推进安宁河干流为纵轴,河流两岸宽谷平原为两翼的田园城市景观带;以邛海国家水利风景区为核心,新建东湖、大兴湖、天王湖、樱花湖、月亮湖、望邛湖;打造邛海湿地、东湖湿地、海河湿地、西河活水湿地、月亮湖湿地、复兴湿地、两河口湿地和南安河三角洲湿地等“一带三河七湖八湿地”建设,把西昌建成全国“河湖公园”示范区。

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阳光休闲度假康养文化体验区:加快推进占地8000亩的“西昌未来城”文化旅游项目群,即邛海北岸高端度假区、川兴城市会展区、大兴生态康养区、城市旅游交通换乘枢纽、国际品牌酒店区;推进电影小镇、万科17度、建昌古城、听涛小镇、诗歌小镇、团结小镇、“永不落幕的火把节”等七大文旅产业基地建设。

打造全景文化展演体验区:重点提升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凉山南红玛瑙示范基地、白庙村彝族国际诗歌小镇、文化旅游创业基地,建设大凉山彝族文化博览园,高水平打造《彝山彝韵》、《彝红》等标志性文艺演出,构建彝族非遗文化集中展演体验平台,培育精品文化旅游演艺节目,汇聚大凉山特色美食、旅游商品、少数民族文化,打造全景文化展演中心。

建设安宁河阳光生态经济走廊,构建农文旅体验区:以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以乡村文化为灵魂、以旅游发展为核心,以精品小镇、休闲庄园、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打造油桃小镇、礼州古镇、樱桃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新华村、中安村等24个旅游中心村,月华乡、礼州镇、樟木箐乡等13个乡镇的50个主题庄园,建成高品质农业度假带和农业生态走廊。

建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打造邛都文化航天文化体验区:挖掘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建设建昌公园、西昌西站、航天塔、西昌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 展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上进、友善包容”的建昌文化和“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航天精神。

品质化提升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深化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品牌,高品位、高标准、精品化的打造集运动、休闲、度假、康养、娱乐、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度假综合体项目,重点发展冬春阳光之旅、滨湖湿地运动、滨湖慢吧娱乐、山林禅修养心、彝风川韵文化体验五大度假产品体系。

发展康养五大核心产业:打造攀西一流体检治疗中心,围绕游养、医养,发展医疗康养、森林康养、旅游康养、健身康养、康养地产,致力打造中国西部亲水生态康养示范基地。

实施一批康养旅游项目群:即冰雪小镇、温泉小镇、航空小镇、安宁河水上乐园、凤凰栖康养小镇,打造“康养旅居”四位一体健康产业新格局。

打造培育上千个特色项目

持续提升西昌对外影响力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对县域旅游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推动旅游与农业、林草、工业、文创、体育、健康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3个以上国家(省)级旅游新业态特色品牌。

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设8个休闲庄园、打造4个田园综合体、全面提升“乡村十八景”、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到2022年,新增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众筹农业、定制农业、家庭农场400个,打造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农业示范合作社112家,实施乡村旅游“后备厢”工程,形成10个以上旅游化的特色农副产品。

加强旅游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钒钛小镇,构建文创产业聚集区和文创产业带,打造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特色街区。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产业、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培育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创业基地等3个国家(省)级旅游新业态特色品牌。

推进现代农业基地景区化:以八大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万亩优质花卉基地、10万亩优质葡萄示范基地,以及洋葱、蒜苔、莲白、胡豆、辣椒5个万亩绿色蔬菜标准化基地,樟木箐响水开元万亩观光水果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

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改造提升名店街、海河天街、海亭路、花园路、春城路、文汇路、风情园路、月海路、航天路、胜利北路等10条美食街区,推出彝族餐、渔家宴、回家乐、山珍美味等主题特色餐饮,提供野生山珍类、田园野菜类、彝家风味类、特色烧烤类等餐饮服务。提升月城广场、海河天街、沃尔玛、时代广场、攀西国际商贸城、河东大道商圈等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商务会展,植入旅游休闲、旅游娱乐、文化体验等特色业态。

发展特色住宿业态。优化提升传统业态,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达到5家以上。提升全市1832个宾馆酒店、农家乐、乡村酒店等传统业态品质,升级海南、老海亭、环海路沿线精品民宿、青年旅馆。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户外运动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形成旅游商品生产和购物集群。重点打造彝族漆器、银饰、服饰,以及传统手工乐器等工艺美术品;培育航天模型产品;打造玉石、珠宝类创意工艺品;以“彝风川韵·丝路嶲州”为主题,研发旅游图书、音像制品、月亮女儿等文化商品;开发鸡枞、松茸、荞麦、虫草、牛肉干、苦荞茶、手撕牛肉、花卉特色水果、建昌板鸭等9大系列土特商品。

推动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引导市域内旅行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菜单”式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A级景区软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塑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产权。

积极培育文旅龙头企业。引入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品牌酒店、旅行商、旅游电商等企业集团,到西昌投资旅游项目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西昌邛海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昌智慧旅游有限公司、西昌大禾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70余户涉旅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培育3家以上旅游龙头企业。

推进旅游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探索“楼宇+创新”新模式,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全覆盖。促进“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优化提升和建设邛泸景区、3A级以上景区的生态停车场,提升烟雨鹭洲、安哈自驾车营地。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乡村旅游咨询服务点,大力推进“厕所革命”,2020年前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00个,城区临街单位、旅游线路沿线厕所全部向公众开放。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建成邛泸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立西昌市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围绕“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城市定位,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个体经营者-游客”四位联动的立体营销体系,形成全域文化旅游营销格局。提升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五大旅游度假产品体系和阳光康养品牌;突出“永不落幕的火把节”,打造“国际彝族火把节”旅游节庆品牌,培育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帆船赛、国际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品牌,推介航天科技之旅特色品牌,举办“乡村十八景”节会活动,举办知青文化节、民俗展演、国家级非遗洞经古乐等特色文化活动和特色小镇主题活动,持续提升西昌对外影响力。

加强旅游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推进平安旅游工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扫黑除恶治乱”专项斗争,建立旅游市场综合评价指数和旅游行业诚信“黑名单”制度,净化文化和旅游环境。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实施标准化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符合国际标准,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引导游客绿色出行、理性消费、文明旅游、依法维权,营造良好的文旅发展氛围。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筑牢生态安全、文物安全底线,打造22条生态文明示范街,建设300个幸福美丽新村和5个彝家新寨,新建5个生态文明示范乡镇。2022年,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40个、幸福美丽新村300个。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顾问团队,实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并纳入“千名英才·智慧凉山”引才行动,市乡(镇)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等行政人员文旅培训实现全覆盖。依托高等院校、文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行业协会等,着力培养中高级旅游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创意策划、市场营销、乡村旅游经营等方面的人才。鼓励旅游经营主体引入“职业经理人”和品牌经营管理公司,提升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 ( 张崇宁 )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