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团结乡瓦姑录:从这个春天开始回馈勤劳与智慧

2019-04-01 10:55:0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云

四川在线消息(通讯员 宋恩)白晃晃的水泥路延伸到每一户人家,白花花的优质梨种植到每一寸耕地。走进花园般的甘洛县团结乡瓦姑录村,犹如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让人迷恋其间、流连忘返。此刻,你不会想象到这个村曾经的贫瘠,无法体会到村民们当时的无奈。是什么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脱贫攻坚这个时代伟业,是全体村民的勤劳与智慧。

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从这个春天开始,瓦姑录村用美丽与祥和、特色与优质,回馈人们、回馈社会。

曾经的代名词:贫瘠高山

瓦姑录村,位于甘洛县西南部,距离县城约20公里,平均海拔1760米,典型的高二半山区。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9户737人,其中:贫困建卡户64户266人,属彝汉杂居行政村。主产土豆、玉米、核桃、“本地梨”,亩产值不足2000元,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

因为瓦姑录村与笔者老家双河村相邻(一个在山脚、一个在山顶,相对高度500多米),我从小就知晓这个村,但一直没有去过,给人印象是“高山”、盛产梨,上学路上每次都要翻同学的书包。

那时的瓦姑录村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全靠步行,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驼,进一趟田坝集市或县城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往返就是一天;那时的瓦姑录村土地贫瘠,地里的庄稼基本是自给自足,能变为商品补贴家用的只有生猪和梨,村民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候,每次与同学分路告别,看着他们爬山时佝偻的身影,总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住在那么高的山顶,但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虽然双河村条件也并不好)。

历程的代名词:勤劳智慧

“回首我们村的发展历程,真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感谢广大群众的勤劳和智慧!”说起瓦姑录村的发展历程,村支书张德弟甚是感慨。据他介绍,该村属亚热带气候,有垂直变化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等特点,光照和季节性降水充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日照1660小时、全年无霜期326天,非常适宜种植梨和相应附着物。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们勤劳等优势,通过基层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积极参与,成立利民果蔬专业合作社。村支书带头学技术、搞管理、找资金、跑项目,建立梨果、魔芋、土鸡、蔬菜“四位一体”种养模式,引导全村发展优质梨、蔬菜、核桃、板栗、魔芋等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早在2015年就成功获得农业部“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主导产业圆黄梨,品质最优,果大皮薄、色泽圆润、口感甚好,得到市场认可,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

建房修路、发展产业、提升农民素质……2018年,该村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多元,顺利实现脱贫退出目标。该村产业发展模式得到县委、县政府肯定,被命名为“甘洛县千亩优质梨种植示范基地”。勤劳智慧的瓦姑录人,硬是把贫穷落后的村庄建成了美丽家园。

现在的代名词:乡村振兴

在甘洛,说起春游哪里去?大多数人自然会想到瓦姑录村,因为那里有千亩梨花可观赏、农户佳肴可品鉴,是县域内小有名气的“世外梨园”。

乘着周末的好时光,与亲朋好友相约到村里转转,既能愉悦心情,又能增加友谊。这里是花果飘香的梦幻世界、洗肺醒脑的天然氧吧,更是减压降负的绝佳之地。

自南向北,穿越在2000多亩的花海里,随处可见游人的影子和村民劳作的场景。时有微风吹过,便有梨花飞舞,恍若飘来鹅毛大雪,如梦如幻。花前闻闻、檐下坐坐,拍拍照、忆忆苦,相当让人豁然开朗、惬意悠然。

游览一番后,我们来到事先预定的村民骆相锡家中午饭,石磨豆花、生态腊肉、笋子炖土鸡、炒土豆粒,样样都是精典农家菜,十分可口、美味。

“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太好太及时了,要不是有这么好的政策,瓦姑录村的人都要跑(外迁)完了,哪有这么漂亮的今天哦!”干了几十年村干部的老党员骆相锡在我们狼吞虎咽的档头,述说着瓦姑录村的美丽蝶变。他说,该村发展到今天,是国家政策落地落实的结果,是历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体村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家不是贫困建卡户,但同样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便捷公路、产业发展、‘三建四改’等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前往返县城要1天,现在只要2小时;以前背梨进城销售,现在商贩进村收购;以前常年没有人进来,现在三天两头有人来旅游;以前是想不到法子闷头苦累,现在是依托政策环境主动致富,家家都盼头、有奔头……”骆相锡越说越感动,列举着受益项目和前后变化。

“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展开,让本来就勤劳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信心,纷纷主动发展产业、致富增收。现在,村民们的勤劳与智慧开始得到回报,大家信心更足、干劲更大。”谈到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张德弟表示,该村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长短结合、农旅融合,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