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网络媒体走转改】:精准脱贫 看盐源乡村巨变

http://www.scol.com.cn  (2017-02-22 11:42:05)  来源:凉山日报  
编辑:王云  

碧空万里,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冬日的阳光温暖的撒向大地,开车行走在海拔2500米的盐源坝子,看一个又一个山村脱贫的故事,心也变得不断地暖和起来。

2016年,盐源县的村村寨寨,融入到全国上下大打脱贫攻坚战这场洪流里,正在发生着巨变。

看山村巨变,看收获的2016。

攀比 攀比 攀比

“读书”成为了一个热名词

2017年1月18日下午,盐源县棉桠乡核桃园村小已经放假,干净整洁的校园里已然没有了昔日的喧闹。


缺水村正在紧锣密鼓修建小水窖

然而,路过学校门口的村委会主任金古伙,习惯性地在校门口停下来,遥望这所拥有300余名孩子的村小,仿佛看到了核桃园村的明天和未来。

金古伙关注的,早已不再是谁家的孩子上没上学这个问题。他的焦点在于,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学的更好。有5000多少数民族人口的核桃园村,没有一个孩子辍学,入学率达到了100%,作为村委会主任,这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在核桃园村,还有200多名孩子,被村民送到了周边乡镇以及县城等更好条件的学校上学,在这里,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既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地教学条件,同时也是一件非常荣誉的事。

而在距此不远的白乌镇宝清村的村委会旁边,几个放假回来的孩子正在村里刚修好的篮球场打篮球,他们都在盐源县民小读书,由奶奶负责照顾。

距篮球场几十米远的村民马正勇家,几个相熟的邻居正在话着家常:村里在同济大学读书的大学生已经毕业了,在云南那边工作;在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读书的两个小子说是放假了都在打工,不知道赶不赶回来过年哦!

在宝清村,过去,人们常常攀比的是,谁家老人去世杀了多少头牛什么的,而现在,村里人比的是谁家的孩子上的学校好,谁家的成绩不错。

“攀比”上学,在盐源的这些彝族村庄,已然成了一种风气,送孩子上学,这是无比光荣的事情,“辍学”这样的词语,已然成为历史。

扶贫先扶智,这些村子,正在从教育这个根子上酝酿着改变。

移风易俗

彝乡悄然看变>

金吉生是厨师了!

他会做红烧、炒菜、拌菜等好几十种菜肴,这些菜好多他过去别说吃,甚至好多都没听说过。

金吉生是盐源县棉桠乡核桃园村的贫困户,他是2016年11月拿到厨师资格培训合格证的,他和村里的50多人,一起参加了在村里举办的厨师培训班,每天下午6点,忙完农活,他们就来到村委会活动室,向专业的厨师学做菜,整整学了一个月。

回到家里,老婆直夸金吉生炒的肉丝肉片好吃。

实际上,改变要从最近一两年说起。村子里来了帮扶干部,常和大家讲移风易俗的事情;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了,看到汉族地区有事办酒席时的九大碗,既好吃又省钱,于是,村里也逐渐流行起了九大碗。谁家有事时,从相邻的村镇请来厨师,一桌酒席给7-10元的工钱,一场酒席办完,比从前节约了一半还多,往往能省下好几万。


人勤春来早,新居新气象。

一个5000多人的彝族村寨,过去每年的婚丧嫁娶费用,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目,动不动就宰杀数头乃至数十头的猪牛羊,成为了人们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很多人家因此致贫。

随着九大碗的兴起,当然也就需要做菜的人,于是贫困户金吉生加入了厨师的学习队伍,谁家有事时,学会了厨艺的他就有了用武之地,出外打工时,凭着他的厨师资格证,也更好找工作了。

桃源村人婚丧嫁娶办九大碗了,这成为了一个新闻,在临近的彝族聚居村庄流传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固有思维。

悄悄改变的,还有彝家办丧事时大规模燃放的烟花爆竹。

2016年底,盐源县政府出台了禁止在殡葬等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

“我们宝清村是一个纯粹彝族聚居的村庄,过去谁家办丧事时,都要燃放上万乃至数万元的烟花,那怕你是贫困户,兜里没什么钱,借钱也得放的,要不其他人家会看不起你,很没面子的。”村委会主任何正体说。

当美丽的烟花在天空绚灿的绽放的时候,彝乡贫困户的日子,却更加的艰难。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家人在办婚丧事时可以节约上万元,一个村子一年那是可以节约上十万乃至数十万的啊。

办事用九大碗了,烟花爆竹禁止燃放了,因为攀比所带来的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制,彝乡在悄悄地改变,村民们的日子也日渐地殷实起来。

领头羊

带领大家致富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关键。

然而,一个好的项目选定了,要在贫困村推广,却往往又面临着不少具体的困难:贫困户们往往信心不足,迟疑、观望,甚至还有等待。

“种植烤烟致富,在凉山很多地方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去年,为了帮助村民早日脱贫,我们争取到种植烤烟的计划。然而,由于第一次种植,很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白乌镇党委书记毛文优谈到。


下海乡移民搬迁户正在修建新房。

“这个时候,肯定只有我们村干部带头上了。去年我们家种植了70亩烤烟,学得了不少经验,完成了烤房的建设。烤烟种好了,一亩地会有好几千元的收入,70亩下来,这会是二三十万的收入呢!”宝清村委会主任何正体说。

何正体的孩子都不在家,家里的劳动力就只有他们两口子,他们已经种有一大片的苹果树、几百株核桃、1000多棵花椒以及几亩巨星辣椒。何正体说,实际上,他们真没精力再来种植这么大面积的烤烟了。但是,考虑到,这么好的烤烟项目,不带给村民怎么行。我们咬牙坚持上了,也带动了不少人一起种植烤烟,今年,更是有不少人都决定种植了。

同样的,在核桃园村,金古伙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率先种植了几十亩的中药材续断,一方面探索积累经验,一方面也起到带动村民种植的样板作用。

村干部和致富能人带头,带领全村人积极探索发展新的产业,一个人富裕不算富,全村都富起来那才叫富,盐源的村村寨寨,正在致富的路上不断迈步前进。

走在盐源2016年脱贫的村 寨,我们看到,在这些地方,道路硬化了,房子修好了,村委会活动室建起来了。而随着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产业发展的逐渐成型,村民的日子,正在越过越好。

冬日的盐源坝子,一片荒凉的褐色,然而,谁又能想到,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日渐深入,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下,又酝酿着多么惊人的力量呢。

当来年春雷炸响的时候,盐源大地一片碧绿,那时候,贫困村已然奔走在致富的路上——

这不正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初衷以及奋斗的目标吗?

(记者 张敏敏 吴启俊 袁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