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聚焦 凉山建州70年丨魅力西昌 迈步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

2022-11-03 19:28:2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王云

11月3日,《四川日报》刊发《魅力西昌 迈步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整版文章,聚焦西昌市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发挥首位带动极核引领作用,加快推动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和“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高质量推动西昌发展。

11月3日《四川日报》报纸版面截图

川观新闻记者王云 何勤华 凉山观察 李思行(图片由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11月1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和巧手“匠造”,600余岁建昌古城“换装”归来。

历史文化与活力未来交融再生,悠悠古韵与文旅新风交织成画。“重启”后的建昌古城,以全新商业形态和文旅格局活化古城区,成为西昌文旅新地标,重塑文旅新格局。

这是西昌朝着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不断迈进的具体举措,也是高质量推动凉山经济跨越发展的实力担当。

11月1日晚,新修复的有着600余年历史的西昌建昌古城正式开街。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西昌市,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腹地,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攀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国航天城、魅力中国城、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西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近年来,西昌市奋力实施“11133”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获得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单位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40余项省级荣誉称号。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48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96位。2022年,西昌再次上榜,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92位,四川省排名第一。

聚焦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充分发挥首位带动极核引领作用,加快推动西昌德昌冕宁喜德同城化发展和“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高质量推动西昌发展。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西昌市委主要负责人说,未来几年,西昌市将以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为战略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新征程,奋力推动西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西昌落地落实。

西昌邛海湿地。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伫立在邛海湖畔,苍翠群山与明净的湖面交相辉映,置身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西昌自然资源禀赋优越。高山平原展陈、江河湖星罗棋布,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飞播林区及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保护湿地;四季如春、阳光普照,拥有温度、湿度、洁净度、氧生度、优产度及海拔高度等优势,是发展绿色产业的适宜地区。

奋力走好“生态立市”之路,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低碳高效的生产空间、绿色美丽的生态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昌,一直是西昌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渔家新村。

美丽的泸山,是本地市民和游客体验爬山乐趣的好去处。爬到山顶赏湖光山色,一览城市全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西昌在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还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邛海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泸山中央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绿化西昌行动”等增绿护绿活动,加快推进全域绿化,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建设自然、宁静、和谐的西昌,让美丽抬头可见、让幸福触手可及。

动车开进大凉山。

改革创新开放发展

西昌自古便是南方古丝绸之路重镇,农林、矿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有色金属、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居全国、全省前列。

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过程中,西昌市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框架合作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和投资促进活动,以举办重大文旅活动为抓手,积极争取承办重要会议、高端论坛,推动西昌系统性深层次开放,努力建成“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

围绕钒钛、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探索“第二研发在西昌、转化生产在地化”产学研模式,构建跨区域产业创新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作体系。以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为主要载体,重点强化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钒钛战略资源科技创新中心。以打造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为核心,培育打造具有突破性的西昌种业特色品牌。

走进西昌,青山叠翠、沃野千里,生态农田、花香四溢,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以葡萄、蔬菜、花卉为主导产业,玉米制种、油橄榄为特色产业的“3+2”西昌现代农业产业,正加快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推动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增长体系,为安宁河谷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连日来,西昌安宁河谷“丰”景正好,大地流金,瓜果飘香。“以更大力度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省委、省政府对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作为全国粮食大县,西昌构建“一竿子插到底”的“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确保全市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西昌正抢抓“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机遇,以“赶考”的姿态奋力书写安宁河谷农业发展新篇章。

乡村振兴风景。

从古城、邛海到安宁河

西昌历史文化内涵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栖息繁衍,从秦汉时期设立郡县开始,迄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建昌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十大最美古城”美誉;司马相如、司马迁、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停留,写就名篇佳作,至今仍让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西昌的历史文化永远是我们的根脉和自信,我们必须像珍视生命一样承续这方历史、弘扬这方文化。”西昌市相继启动了建昌古城、唐园、陈家大院等文旅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城市文脉逐步显现了现实模样,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建昌古城是西昌厚重历史文化的遗存和缩影,古街巷、古遗址、古石刻、古建筑星罗棋布,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西昌建昌古城修复改造升级工程包括以四牌楼为中心的北街、南街、府街、仓街等街道,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西昌历史文化名片,同时成为西昌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西昌将树立“文化点亮规划、规划引领建设”理念,建立将文化理念植入城市规划的制度机制。坚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传承和发扬好历史文化,围绕推动文旅资源优势向文旅产业优势转变,加快构建“上有古城、下有邛海”人文与自然相呼应的文旅格局。

“十四五”以来,西昌以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为战略目标,奋力推动西昌营城由“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坐落于安宁河畔的西昌高铁新城拔地而起,历经数年规划建设,发展势头正强劲。目前,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西岸主大门、游客中心、停车场、星光大道基本完成建设,高铁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大力提升西昌在攀西经济区发展中的极核牵引作用。

“我们村子的人,现在都变成了‘城里人’了。”随着高铁新城的崛起,作为核心区的西昌市太和镇九龙村迎来了巨变,村民们也成为新城发展中的第一批贡献者和受益者。

农业硅谷规划图。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西昌民族文化魅力独特。境内有多个民族,风情浓郁,拥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民族文化瑰宝彝族火把节;民风浓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朵乐荷”、艺术瑰宝“达体舞”灿烂夺目,邛海醉虾、火盆烧烤美食荟萃,彝族服饰、南红玛瑙绚烂多彩。

未来,西昌将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为抓手,组织开展全域文物古迹普查研究,深入挖掘古城古镇古村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制定出台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指导文件,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水平。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建成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增加一批城市文化景观,营造更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目前西昌市的首要任务之一。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依托邛海、泸山、安宁河谷优异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打造中国火把节、国际湿地马拉松等具有西昌特色的文化产业产品和品牌;加快推进中国电影博物馆群落等重点文旅项目建成运营,支持民间博物馆、美术馆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保护、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继续办好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湿地音乐节等重大文体活动。

回望西昌的历史,独特的生态资源、建昌古城的巍然屹立、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始终赓续的红色血脉,将换来西昌未来发展的“枝繁叶茂”。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