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智库论坛”聚脱贫奔康:迎挑战换思维找路子

2017-09-17 13:04: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云

■四川日报凉山全媒体中心记者 何勤华

9月16日,第二十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西昌召开。

期间举行了智库、廉政、民族地区脱贫奔康三个论坛。在民族地区脱贫奔康论坛,专家学者以“精准扶贫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办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等展开了讨论。记者摘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

四川扶贫攻坚面临新挑战

2016年,全省超额完成105万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2350个贫困村退出和5个贫困县摘帽。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构建利益主体间均衡机制面临挑战。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间、已脱贫贫困户与未脱贫贫困户间、部分地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间矛盾显现。

构建扶贫攻坚长效机制面临挑战。单一靠物质投入式的帮扶现象仍然存在,对贫困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关注不足。

构建帮扶政策的协同机制面临挑战。政策之间前后衔接性不强,政策变化较快。

构建脱贫验收评估机制面临挑战。贫困村退出表册较多,受主观性评价干扰因素影响。

对此,郭晓鸣给出对策:构建兼顾精准性与整体性的利益均衡机制,增强贫困人口集体行动能力,以农户合作互助提高扶贫成效。探索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扶贫长效机制,避免以扶贫手段代替脱贫目标,拓展贫困户参与和分享产业发展效益的空间,注重培育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强化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科学确立贫困村主导产业,合理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康庄:

七条建议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要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深度综合思考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之路。

建议1: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对象确定的常态化动态管理机制,以便有效区分社会救助对象和根据情况调整帮扶措施。

建议2: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议3:重整乡村资源,创新区域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建议4:创新帮扶方式,完善持续精准开发机制,实现从单项帮扶转变为双向共的方式转变,由简单物质帮扶变革为物质精神全面帮扶方式转变,由短期帮扶到长期脱贫能力帮扶方式转变。

建议5:强化扶贫部门统筹协调职能,完善扶贫开发组织保障机制。

建议6:构建内外监督、多方参与的过程管理机制。

建议7:健全和完善扶贫资金投入与日常运管机制,探索资金分配与贫困人口减少和生活水平提高挂钩的工作机制。

贵州社科院副研究员邓小海:

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旅游优势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乡村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不仅能够留住乡愁,还能拔掉穷根。我国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17%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由于地理位置不佳等因素,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不高,但却保留下了优美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几乎没有收到太大的破坏,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

与其他产业经济相比,乡村旅游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培育和优化,主张开发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