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揽趣】博什瓦黑岩画 佐证南诏历史

2017-08-17 10:16: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云

四川在线消息(宋明 记者 何勤华)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凉山境内唐宋时期的博什瓦黑岩画位于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距西昌约50公里。

博什瓦黑山海拔2700米,在山里,许多巨石上都有岩画,内容有人物、佛像、动物等大小不一的图案。相传,千年前的南诏大理时期,从南诏国来了几名工匠凿刻而成的。

博什瓦黑岩画分布在16块巨大岩石上,绝大部分是佛教阴刻画像,面积440平方米。

岩画可分三类事物。一是佛教神像,有众多的释迦牟尼、明王、观音、天王、菩萨等;二是记录南诏国风景、佛塔及南诏王出行图的社会现状;三是各种动物,如狮、鹦鹉、牛、龙、鹰等。

在一个丛林掩映的山顶悬崖岩石上,有一个画面高8.8米、长17.2米的岩画,刻有6位骑马的人物、2只犬、1条龙,人物由西向东,循序行进。此岩画内容被认为是南诏王出行图,描绘的就是佑世隆在位期间,到凉山巡视的情形。

在唐代的天宝年间(公元738-779年),云南大理建立了南诏国。南诏国的第七代国王景庄王佑世隆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多次出兵凉山。南诏的军队由云南越过金沙江,凉山地区的佛教派系受到冲击。在唐懿宗时(公元860-874年)南诏占领了西昌,设建昌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知名专家在博什瓦黑石刻岩画调查、测绘,证明石刻岩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91年,博什瓦黑石刻岩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昭觉县政府划定了以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为中心的44.28亩地为重点保护区。

昭觉遗存的这些岩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民族史,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佐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