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绿色发展生态打底 全域旅游绿染凉山山水

http://www.scol.com.cn  (2017-08-24 10:21:33)  来源:凉山日报    
编辑:王云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将旅游产业列为“首位产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生态、阳光、神奇的“大凉山”全域旅游度假品牌。以绿色打底为基调,来凉山的游客不断增多、旅游总收入不断攀升、旅游业增加值突飞猛进,凉山旅游产业在青山绿水与民俗风情相融合中不断壮大。

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进,凉山旅游发展之路走出新步伐。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保护中开发,坚持生态打底,实现绿色增长。在守护“青山绿水”中赢得“金山银山”,凉山初步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提升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带动“绿色发展”的路径。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西昌邛海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这里,既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之一,也是西昌人民的“母亲湖”。经过多年努力,邛海已经成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凉山把保护放在生态旅游发展的首位,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守生态底线,科学适度开发,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此基础上,凉山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人文生态景观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地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区域(如水土流失和石 漠化脆弱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严守生态红线,禁止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景区的建设中实施绿色旅游引导工程,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生态旅游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落实生态旅游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行为。

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以生态旅游片区为依托,以生态旅游线路和风景道为载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不同地区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别化发展,构建“一核、两翼、四圈、四带、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一核:强化西昌旅游核心带动作用,两翼:打造西部特色风光风情旅游区和东部大凉山彝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四圈:打造南、北、东、西旅游经济圈,四带:规划建设安宁河“农文旅”绿色走廊、香格里拉黄金走廊、金沙江高峡平湖休闲观光走廊、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等旅游经济带,多点:培育一批县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努力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

从“旅游+”到“+旅游”

推进生态旅游富民惠民

从2016年开始,螺髻山景区就全面开始恢复植被工作,把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与老百姓林果种植相结合,让老百姓种植核桃、木浆子、花椒等产业林木及云南松、元宝枫树等经济林木,景区给予一定的补贴。螺髻山景区附近的马厂坪村、黄草坪村、波洛坪村等当地的村民都纷纷加入了这项工作。

这种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让景区收获了美景和生态效益,附近百姓收获了经济效益。有了效益,当地百姓就有了积极性,能主动种植和维护这些林木,形成稳定的生态恢复区域,并达到长久持续的双赢。

如今的凉山,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显现。

突出农业+旅游,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牧旅游、水利旅游、森林旅游等。突出“康养+旅游”,依托凉山优越的光热条件,开发康养度假、温泉疗养、中医药养生等旅游产品,打造避暑、避寒、避霾旅游目的地。一年一度的国际火把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玩火”,浓郁的彝族文化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

凉山民俗资源丰富,做好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突出文旅结合、以文兴旅,深度融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保护、传承、开发非物遗产,建设世界彝族文化中心、世界摩梭家园暨摩梭文化保护中心,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抓好23个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精心打造彝家新寨和藏区新居,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抓好“悬崖村”等13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支持贫困村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探索“政府+公司+贫困村”等开发模式,促进旅游富民惠民,力争到2020年惠及全州50%以上的贫困人口、带动15万人直接脱贫。

全力“绿色发展”

一切以生态为先

清晨,邛海湿地传来声声鸟鸣声;傍晚,晚霞染红天际,清凉的晚风送来阵阵清凉……漫步邛海湿地4A景区,随处可捕捉到绿色发展的细节。

生态是生产力、生态是竞争力、生态是品牌力。凉山举全州之力加快绿色生态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到城市、干线公路、机场、车站、码头的支线公路,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体系,鼓励推行绿色交通,建立便捷的换乘系统。围绕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建设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绿色饭店、生态绿道等生态设施建设。

将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途径,把生态旅游环境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提升环境教育质量,培养生态旅游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完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推进环境教育社会参与,实施环境教育示范工程,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完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细化社区参与主体、途径、方式、程序和保障,明确外来企业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的责任。支持社区居民组织利益共同体,建立投资风险共担、投资收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四是建设营销推广体系。塑造“大凉山”生态旅游形象,推出“大凉山”生态旅游形象宣传片和形象标识,提升“大凉山”生态旅游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深刻认识抓好环境问题整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担负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下大力气推进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决有力抓好环保督查反馈问题和环保信访案件整改,切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为全域旅游发展厚植生态本底,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