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凉山纪》:隐秘孤独又热血沸腾的岁月行吟

2021-11-09 10:21:45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云

盛红

一幅凉山壮阔的全景图,却又处处可寻毛细血管般的点滴细微;一本凉山人文地理新解,却又呈现了那么多各色鲜活人物故事;一段用脚踏勘出的过往,却又像满弓拉长的悠悠历史宏图大书。

读《凉山纪》,读那方神奇的疆域深藏的各种隐秘;读《凉山纪》,读数不尽的山山水水浸淫的风土人情;读《凉山纪》,读日月星光晨雨秋风几经演变的前世今生;读《凉山纪》,读一个人既孤独又热血沸腾的岁月行吟。一边读一边回味熟悉又陌生的作者何万敏,透过文字与书写,洋溢在字里行间,又躲藏在文内文外的浓浓深情,还有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的责任和严谨。

《凉山纪》用了“纪”的方式叙述大凉山的种种,何为“纪”?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今指更长的时间。那么,《凉山纪》首先在时间跨度上拉长了凉山的纬度,纵深至更久远的年代,无论是脚力和笔力都已触及大凉山上下数千年至万万年,比如写到南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清溪古道段,用典籍《唐书》中的记载巧妙勾勒出遥远时代一条商路的走向;写到会理古城,不经意便带入了古城建立600多年的历史;写到泸沽湖,深度揭开摩梭文化、世界独有的母系部落,于漫长迁徙路上留下的最后“女儿国”的晚歌;写到螺髻山,沿着喜马拉雅褶皱造山运动的屐痕,触碰到冰川峡谷世界千万年来传奇的变迁;因为“纪”,书中对凉山所及从纵线上绘出了一张编年地图,大量的信息源被嚼烂揉碎后,从作者的笔端娓娓流出,读来并不觉得生涩,运用恰到好处。

《凉山纪》除了前序后跋,用了十个篇章的宽幅,选取了凉山地理中最有代表性的数个地标,比如凉山古道、美姑牛牛坝、西昌邛海、会东老君滩、冕宁锦屏、盐源泸沽湖、普格螺髻山、甘洛德布洛莫等,横向展开了作者心目中魂牵梦萦的“精神高地”。作者的巧思在于,他写登相营,并非局限于登相营,还有那里的人情世故,比如97岁的王青美老人一家的故事,“登相营里的上北街和下北街好似一条扁担,两头挑起了她人生中炽热的青春与从容的晚年。”写海棠古城的兴衰,交织着牵连出“农民书画家”蒋学尧、命运多舛的诚允等有故事的人;写消失的村寨,引出罕见特大山体滑坡中吉尔克曲等一群村民面对灾害空降时的小人物命运;写邛海更不止邛海,还有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卫星发射以及嫦娥工程;写到甘洛的德布洛莫,更是将传说中的“鬼山”之来龙去脉,以客观、朴素的唯物观和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尊重,作了通俗易懂的阐述。无处不在的知识点,细水长流般的沽沽而出。在这本纪实非虚构的凉山书写中,不仅有宽度,更有文字带来的张力和温度。

《凉山纪》除了在各章节中对所在地域的山山水水均有相当笔墨的解剖,另又单独用了两个篇章专讲凉山的山和凉山的彝族人民。凉山不是一座山,“凉山到处是山。山在我们四周向各个方向伸展。”“凉山的山,早已是支撑生命的脊梁。”“历史上,人类一直是大山坚定的守望者。”“我愿意仰望大山,作为一名朝圣者站在大山之下,为即将又一次走入梦境而兴奋与喜悦。”在这一章节,我深深地读到作者笔端满溢的深情和诗心,那份对大山的虔诚、笃定以及学者般深入其中的专注与研究,还有一次又一次行走于山中的冒险,既让作者兴奋,更让大凉山鲜活生动地呈现于文字内外。大凉山不大,小凉山不小,这是去过凉山的人常会听到的一句谒语,而《凉山纪》把凉山的“大”和“小”通过独特的理解、解读、人事及论证,描绘出人类意义上不一样的标识和符号。没有如作者般数年来的经历和扎实的功力,根本无法企及。

作者写凉山文化,没有作更多的铺陈,而是通过先后走出去的一群有代表性的彝族歌手,集中在彝族的音乐文化,并作为全书的结尾,完美收篇。一切伟大的创造,其核心都是人的创造。是生活在这里的各个人类的族群,尤其是辨识度最高的具有典型性的彝族,创造了一种朴实的彝族文化,他们用与生俱来的歌声与舞蹈,丰富的生活经验,似乎找到了一条音乐的谱系,升华了一方水土,在保护、传承与创新中,让大凉山走向世界。由此,凉山与彝人,就像母亲与孩子,用取之不尽的乳汁给了这里的人无穷的创造力,又像父亲与孩子,给了这里的人无私的佑护与深沉的厚爱,在《凉山纪》的这个段落里,作者已经不是在书写,而是在键盘上跳舞,在篝火映照下和彝人们同声欢唱,一首永远日不落的歌。

在《凉山纪》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美姑牛牛坝的一章,因为那是作者的故乡。印象中,作者何万敏除了上大学,工作履历中只短暂地来到成都,在代表一个时代的华西都市报工作和停留过,我们也是在那个阶段做过同事,然后他毅然回到他的生养地,虽然作为一个媒体人,常年奔波于各大城市,但生命的根却和大凉山再未分离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著名作家阿来称凉山是何万敏文学的原乡,也是他心灵的原乡,而牛牛坝更是他生命的原乡,血脉相连的关系注定在何万敏心中,对故乡有着一生解不开的情与结。由此,他在描述美姑牛牛坝的段章中,始终把人放进地图里,把地图搁进故事里,读来意味深远,情义绵长。

最后,我不能不说的是,在《凉山纪》中,我对作者充满诗情画意的吟咏,在长篇叙事里无处不在的歌唱式抒情,在非虚构写作中呈现的又一种夹叙夹议、娓娓道来中穿插着诗一般的语言而喝彩。正是这样的一种文本创新,让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在非虚构写作中得以恰到好处的相融,使阅读的感受变得张弛有度,在情感的起伏中留下贯口,那些充满灵性的句子,变成总想让人倒回去重读的诱饵,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句子像遍撒的种子,满树花开,可信手拈来,写甘洛古道,“在时间深处,古老的文明消失于星光闪烁的夜空。”写牛牛坝,“每一次,心中都充溢莫名的情怀,仿佛那是一扇门,是生命与一方天地达成某种会意或默契的通道。”写藏彝走廊,“许多谜团尚存于史籍的空白处、泥土的掩藏下——光阴通过‘走廓’,但未完全打开。”写凉山的高山,“几十年来与山为伴,我的身心栖居在波涛般起伏的山中,我喜欢视野里充满绵延的高山,我喜欢高山在时光的游走中变幻着奇妙的色彩。高山常常引领我展开遐想,并挑拨起跋涉和翻越一座座山的冲动。”这样的诗意表达,在有意与无间之间,既是作者行文至此的情感自然流露,更增强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正如作家蒋蓝在序言中所列的非虚构写作逐渐形成的五个典型特征,作者何万敏虽系新闻记者出身,却正是这样的职业惯性,加之长年的文学积累、知识储备以及对凉山这方土地爱的深沉,使得作品《凉山纪》在非虚构这一写作体例中,创造了又一道独特的迷人风景,在书写凉山的各类文字作品里,留下独树一帜的一笔,不可不读,不可擦肩而过。

作者简介:

盛红,祖籍河南,长于四川,现居成都。资深媒体人,策划人,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曾出版散文集《光阴U盘》,《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小说《成长是种柔软的痛》等,发表各类文字作品100万字。

    编辑推荐